去年,杨凌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农业科技报分中心在甘肃静宁开展了现代农业科技培训活动,该县灵芝、仁大等乡镇的60多位果农参加了培训。图为会场一角。 本报记者 李晓光
编者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进入21世纪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融入农业,“新型职业农民”也成了现代农业发展中一个响亮的词汇。值得一提的是,“新型职业农民”于2012年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同年农业部在全国启动了100个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这标志着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将逐渐被现代农业所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也将被新型职业农民所取代。职业农民如何培训?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难题?本期三农视点专题以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做法为例,展开探讨。
农业部在2005年的《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至今已有11年时间。如何培养一批知识化、能力化、组织化、创新性、人性化、民主化的职业农民,已成当前今后现代农业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但是,受农民知识化程度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等诸多因素影响,真正职业化、科技化的农民群体依然偏少,职业农民培训收效甚微……
现状 职业农民培训带民致富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职业农民培训的扶持政策,助推我国九亿农民向新型职业化迈进的步伐。甘肃省顺应国家政策,成立了专门针对职业农民培训的阳光培训中心。多年来,甘肃省80多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县的160多家培训机构为该省培训了数以万计的职业农民,各地职业农民参与的现代农业园区也悉数开建投入运营。
在日前记者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张树学赴甘肃庄浪的一次培训中,一位果农告诉记者,他家的几亩苹果园一年前出现了腐烂病。虽经四处求治,但诊治效果十分有限,果树枯死成了一棵棵干柴,他对果树的管理技术十分渴求。而职业化培训,已为一大批对农业科技知识充满渴求,希望在农业领域有所作为的农民实现梦想。如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的青年农民马建颖,在参加了县上的几次职业农民培训后,在西峰区肖金蔬菜基地承包了90多座蔬菜大棚,根据自己掌握的市场信息,大量种植龙须菜,每座棚每年净收入四万多元。在别人种菜大多亏损的情况下,自己的90多座大棚年收入达360多万元。现在,他又在谋划筹建一处现代农业休闲园,使自己掌握的农业知识有所用。
问题 资金管理不科学、农民知识化程度低等原因困扰培训发展
职业农民培训在甘肃大地上多点开花,然而在2014年该省的一场职业农民培训上,爆出一条令人意想不到的消息:因召集不起来培训的农民,某县一位农广校校长将几万元培训费以福利的形式分发给单位员工,受到上级主管部门问责,暴露出了该省乃至全国在职业农民培训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去年10月底,杨凌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农业科技报分中心在甘肃省静宁县举办了一场以培训苹果栽植管理技术为主的室内讲座,在该县灵芝乡政府的全力配合下,有六十多位果农参加了培训。记者在现场发现,在网络化、手机使用率十分普遍的今天,当地有的果农连一部可以上知天气、下晓地理、掌握果树管理技术的手机也没有,个别果农甚至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上来。
甘肃天水市麦积区农广校的张校长告诉记者,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日益推进,目前农村的劳动力多为老人、妇女等留守族。这些人文化程度低,还处于传统的耕种观念中,接受现代果业管理技术的水平十分有限,对参加职业农民培训的积极性也十分欠缺。农闲时节时为了培训方便,农广校将培训地点都搬到了田间地头,但主动前来听课的农民还是少而又少。村干部联系农民时,农民在电话里再三询问培训发什么礼品,在城区培训还要问管不管饭,有的农民甚至是专门冲培训会上的礼品而来,签个名领上礼品就转身回家了。
甘肃庄浪县农广校董校长告诉记者,在一年又一年的职业农民培训中,如何让农民学而不厌,爱听、爱记,不断有新技术、新办法解决农民生产中的难题,涉及专家的讲课方法、培训时间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高、大、深的讲课方式农民不易接受。
未来 多措并举,打通职业农民培训“死穴” 对此问题,兰州大学哲社系一位陈姓教授告诉记者,在现代农业极速发展的今天,农民职业化培训迫在眉睫,但受各种因素影响,职业农民培训存在多种问题。农民为什么对培训持消极态度?一是受传统耕作方式和文化程度的影响;二是许多企业打着讲座的幌子而进行低劣农资销售,使科技讲座变了味。培训结束,企业也消失不见,农民深受其害而无法维权。想要解决农民职业化培训这一难题,必须从提高农民自身水平和市场监管上入手,让农民真正走出“科技灯前瞎”这一困境,急速融入到现代农业发展的大潮中,培养不进行现代化职业培训就会被现代农业淘汰出局的紧迫感,避免农民今后失地又失业。
7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龙江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职业农民培训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是一件好事,如何推进各地应该根据地方实情创新化开展。在隆德当地,农民每培训一天,政府每天每人补贴100元,农民足不出县就可学到现代化农业管理技术。但是,如果经过短期(三至五天)的培训后,考试如果不及格拿不到毕业证,政府一分钱也不予补贴,直到拿上毕业证才发放100元的补贴。在这种机制的激励下,每个走进课堂的农民都认真学习,担心拿不上补贴还白白耽误时间。
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深化农村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大举措。今后,甘肃在职业农民培训中,将继续发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主渠道作用,统筹利用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公益性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多形式的联合培训,以田间学校、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等社会化资源为依托建立实训基地。该省还将继续按照不同的培训对象、不同的培训时间,给予不同标准的补助;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按人均3000元标准进行补助;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两类职业农民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按人均1000元标准进行补助。
总之,无论从农民自身还是政府的角度,提高我国农民的综合素质都已经是当务之急。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和一定层次的非农实用技术培训,在现阶段可以有效、快速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国外职业农民培育对我国的启示 重视和加强职业农民的培育是诸多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各国国情尤其是农业发展情况有显著差异,但是因为农业本身的特性,国外职业农民培育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完善的培育制度。坚实的法制保障,既体现了国家对职业农民培育的高度重视,也为培育得以全面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通过立法为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制度保障是大多数国家的首选。美国先后通过《莫雷尔法》《哈奇法》《史密斯·利费法》等各项法律不断完善和保障了美国农业科教体系。
二是健全的培育体系。建立科学、系统的培育体系是推动职业农民选拔、培养和扶持有序开展的有力保障。如美国已在全国逐步形成了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农民培育体制。德国长期实行“双元制”教育模式,将企业中的实践培训与职业学校里的理论学习相结合。同时,培育体系与时俱进,根据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新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三是灵活的培育模式。各国的农民培育模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课程设置与授课方式灵活多变。韩国采用“学券”制度。农民在接受培育时根据自身需要使用培训券来支付培训费用,而不是由政府统筹安排培育课程。近年来,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大量采用网络教学,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开设丰富多彩的农业课程,促使农民更新市场观念、提高信息灵敏度、更快地融入市场。
四是充足的培育资金。农业的特性决定了职业农民的培育经费主要由政府承担。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农民培育投资渠道主要来自于政府。对于培训机构,政府通过“间接”拨款和优惠贷款等方式,鼓励、引导、支持企业兴办农民培训和农民参与培训。在德国农业职业学校里产生的费用,由教育提供方承担,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则通过补助金的形式进行资助,职业教育对农民学生是免费的。(张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