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旱塬》剧照 本报讯(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李煜强)7月10日,陕西省合阳县迎来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盛宴——以农业科学家李立科为原型的电影《旱塬》,在这片李立科曾挥洒无数汗水的土地上上映。
这部影片取材于著名作家陈忠实、陕西日报记者田长山的报告文学《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由杨凌农科传媒集团《农业科技报》传媒有限公司策划出品,讲述了旱作农业专家、原陕西省农科院副院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原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校友李立科,五十年如一日扎根渭北旱塬,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让当地小麦实现产量倍增的感人故事。影片用镜头语言,为合阳人民乃至全国观众,揭开那段尘封在岁月里,艰苦却又满溢希望的奋斗篇章。
《旱塬》既是一部人物传记片,更是一部充盈着科学家精神与生活质感的写实故事片。通过讲述李立科老师心系群众、献身科学、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故事,还原勾勒出他的生活细节,展现老一辈农业科学家对我国农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
该片以电影艺术形式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倡导社会关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同时致敬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业科学家群体。影片对激励农科工作者深入乡村、服务“三农”,投身农业科技推广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影片中,李立科果断辞去陕西省农科院副院长职务,举家迁至渭南市合阳县甘井镇。彼时的甘井镇,被戏称为“合阳的西伯利亚”,虽拥有10万亩耕地,却因缺水,小麦平均亩产不足50公斤,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而初到合阳的李立科便一头扎进田间地头,开启紧张考察。在甘井镇休里村,他敏锐地发现一小片麦子秆粗穗大,凭借专业判断,确定是土壤施过磷肥所致,刨挖验证后,这一发现坚定了他“以磷促根,以根调水”的科研思路。
为将这一设想变为现实,李立科以个人承担风险的方式,贷款15万元购回870吨磷肥分发各村,并挨村为群众耐心讲解增施磷肥的道理与方法。1982年夏收,甘井乡小麦平均亩产从48.5公斤猛增至136公斤,村民们在惊喜之余,纷纷自觉还上贷款。
他冒着严寒、酷暑,顶着狂风、暴雨,跑遍合阳21个乡镇宣讲,对比鲜明的根系标本,让农民们直观认识到磷肥的作用,纷纷开始增施磷肥。1983年,合阳县小麦单产、总产大幅提升,甘井镇小麦亩产更是达到153公斤,总产量从1980年的2220吨增至7503吨。
“他总结的‘以磷促根,以根调水’理论,迅速在渭北20多个县区传播开来,陕西每年因此增收小麦8亿公斤。”“他研究提出的‘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技术,试验田里小麦亩产达到437公斤,玉米亩产达到600公斤。专家赞誉:‘李立科的旱塬试验田产量超过关中灌区,这是陕西农业史上破天荒的奇迹。’”
“他被查出患中晚期左上颌窦鳞癌时,坦然地说:我死了你们就把我埋在试验田里,立个牌子,写上‘李立科说在这块地里种的小麦亩产能达到800斤,望大家努力’。”
此次《旱塬》在合阳上映,对于这片土地而言,意义重大。合阳的百姓们,将在大银幕上再次看到那位熟悉的“李院长”,重温他为合阳粮食产量带来巨大的变化。
影片中那些熟悉的合阳乡村场景、质朴的方言对话,以及李立科与百姓之间真挚的情感,都将一一呈现。电影《旱塬》不仅是对李立科奉献精神的崇高致敬,更是对合阳那段艰苦创业、依靠科技改变命运历史的铭记。
7月10日,让我们齐聚合阳,共同走进《旱塬》,感受李立科那份对土地的热爱、对百姓的深情,以及他为农业科研事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相信这部电影,将如同一束光,激励着新一代合阳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传承李立科的精神,用智慧和汗水,续写合阳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