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恒温恒湿无菌的养殖车间,一批批不同生长阶段的蚕被机械臂置于饲养盘中。盘底铺有豆粕、玉米粉、桑叶粉、复合维生素等合成的饼干状人工饲料。另一边的生产车间里,蚕茧像瀑布一样从传输带上倾泻而下。
走进位于浙江省嵊州市的巴贝集团,这家传统领带生产企业的工厂化养蚕项目令人耳目一新。“我们已经突破了养蚕的季节性限制和蚕对桑叶的高度依赖,车间里的蚕可以全天24小时、全年365天不间断产茧。”该集团董事长金耀说。
向产业链上游挺进
嵊州市是“中国领带之乡”,领带产量最高时占全国90%、全球70%。但用嵊州市领带行业协会秘书长钱丰的话来形容,2010年前后,嵊州领带产量到了“天花板”,利润却一直在“地板”。蚕丝价格不断上涨对企业产生极大影响。
如何在产业链上掌握更多话语权和定价权,是嵊州市领带龙头企业巴贝集团面临的一道难题。
2012年,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金耀了解到可以用人工饲料养蚕,但当时处于试验阶段,尚未实现工厂化生产。他从中看到了企业转型升级的希望,下决心引进专业研发团队、开展与研究机构的战略合作,从此走上了漫漫养蚕路。2019年,巴贝集团工厂化养蚕项目成功量产,蚕丝质量达到国家标准5A以上,实现了大规模、高密度、全年连续生产的低成本工厂化养蚕新模式。
不吃桑叶吃“饼干”
“我们养蚕,从蚕种选育、饲料配方、饲养器具、防病体系、环境控制全部都突破了原来的传统模式。”巴贝集团工厂化养蚕项目负责人何锐敏说。比如控制蚕对于桑叶的摄入需求,其实是对品种进行了选育;那些饼干模样的饲料不仅是根据不同成长阶段的营养需求调配,还需要做到成本最低化,甚至其形状都根据不同龄期蚕的习惯做了特别设计。
工厂化养蚕,大大提升了养蚕效率。以年产蚕茧1万吨为例,传统养殖需要10万名左右养殖户参与,而工厂化养殖只需要不到300名生产线工人就能完成,而且蚕丝品质更稳定,色彩、强度、抗菌等性能还可以根据需求改变和提升。
当蚕丝不仅是丝绸
清晨,养蚕项目工厂里一派忙碌景象,一袋袋均匀、饱满的蚕茧被卡车拉走,进入市场。
“每天都有车来,我们日产的20吨鲜茧直接被拉走,供不应求。”何锐敏告诉记者,工厂化养蚕或将成为集团未来体量最大的业务板块,集团还将以此为依托,致力于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努力打造百亿级的“蚕丝高地”。
除了生产高品质蚕丝,目前,巴贝集团正在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致力于围绕蚕丝蛋白纺织面料涂层及高值化利用等领域开展全产业链的科技攻关、产业应用。接下来,除了纺织产业,蚕丝将应用于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