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耿苏强
“我们的菌种选用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能好的适龄菌种,所以产出的香菇质量高、品相好,远销河南等地,受到不少客商的欢迎。”近日,在山西古县永乐乡香菇种植基地,虽然天气严寒,但香菇棚内的温度依然保持在15摄氏度左右,棚内基地技术负责人王晓旭介绍道。
目前,基地以种植、销售食用菌为主,蔬菜、中药材为辅,基地占地50余亩,共建设13座香菇种植大棚、发菌大棚一座,基地规划与基础设施完善,香菇加工配套设施齐全。
创新模式,形成发展合力
走进香菇大棚内,工人们正在采菇,技术指导刘营超向工人讲起了技术要点:“咱们在采蘑菇的时候,应该注意要捏住菇柄基部轻轻旋动拔起,整菇采下,不带出培养料,保持菇体清洁。采下的蘑菇要按菇体大小、朵型好坏进行分类,然后分别装入盛器内,便于分等加工。”原来,平时看似简单的“采蘑菇”其实并不简单,专业性强。
“技术能手”刘营超是山西农业大学毕业的,之前在吕梁与同学们合伙开过食用菌公司,因此经验丰富。2017年3月,他与家乡当地的朋友张盼盼、王晓旭一拍即合,开始筹划,调查市场,去其他基地考察。2017年12月底,第一批香菇菌棒生产出来。
王晓旭说,“我们采取‘互联网+示范基地+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与农户合作种植,公司负责提供菌棒、技术指导、鲜菇收购、加工及销售,农户负责具体生产管理,不定期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
扩大生产规模,做强产业
通过香菇大棚建设,可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为指导和引导当地乃至全县的农业建设和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初步估计可带动全县农户650余户,其中180户为贫困户,户均增收4500元。
长期在基地干活的工人白义勇高兴地说:“我们平时就是负责装袋、接种、采蘑菇等一些日常工作,活儿比较轻松,关键是离家近,可以就近打工,多亏这些小伙子们。”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优先雇佣周边贫困户家庭中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让贫困人口既可以学到香菇种植技术,又能够通过劳务输出增加收入。截至目前,公司坚持雇佣贫困户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加劳动,先后雇佣贫困人口600人次,拓宽了当地村民致富增收的渠道。
“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明年3月,如果棚内的气温可以达到8摄氏度,我们将再接再厉,开始新一轮的香菇生产。接下来,我们公司将通过订单作业,统购统销,加强食用菌种植项目产业化扶贫建设,助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新进展。”说起对下一步的规划,刘营超信心满满。在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上,他们作为回乡创业的新青年,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不断用新方法、新技术、新思维把香菇种植发展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