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茅屋·瓦房·凌江楼
文章字数:1191
  ■黄平安
  文革时期,我还是一个小不点儿。记得那一年,我们家响应国家号召,从城市下放到了农村(用现在的话说叫“非转农”),住进了生产队做砖瓦的茅屋里。从此,悠悠岁月里,简陋的茅屋成了我童年的家园。
  两间茅屋,里间是全家人的卧室,外间是厨房和“客厅”,竹块编成的篱笆便是大门。于茅屋外,远看山外青山,近看绿野阡陌。
  左边有一条小溪,无论是晨鸟啁啾的早晨抑或是残阳如血的傍晚,潺潺汩汩终日不绝。茅屋右侧,一片林子一直伸上了山顶。茅屋四周,是用直立的木棒夹真起来的“墙”,千疮百孔,倒也省了装玻璃的麻烦。
  隆冬,大雪纷飞,寒风呼啸,冷风从四面八方钻进来,茅屋里冷得像冰窖,然而,再冷也不能把炉火烧得太旺,唯恐那升腾的火苗会将低矮的茅屋付之一炬。
  改革开放以后,我家的条件有了好转。1979年,我们家修建了三间宽敞明亮的大瓦房,终于结束了十年茅屋生涯。
  房子的左边,青山四合;右边,是白云缭绕。右前方是一支名叫小溪的乐队,春天弹拔着轻柔舒缓的序曲,夏天演奏着跌宕起伏的交响,秋天齐奏的是气势恢宏的合唱,水瘦山寒的冬天,则是乐曲将止的余音,袅袅不绝。
  每天清晨,第一缕阳光常常带着露珠的味道,捎着晨鸟的啁啾,携着绚烂的霞光捷足先登,极慷慨地把身子伸进屋子中间,这个时候,整个屋子似乎都有了阳光的味道。
  春天,老屋被姹紫嫣红的花儿重重包围,老屋里时时弥漫着醉人的清香;盛夏,秦巴山的底色在这里张扬到了极致,闭上眼睛,那绿的味道和负离子的气息直往鼻孔里钻,那种感觉真是爽不可言。
  秋天,金黄的稻穗在秋阳下鞠躬颔首,翩翩起舞,山山岭岭氤氲着醉人的稻香。冬天,千山万岭银装素裹,万籁无声,而老屋的欢歌笑语,鸡鸣犬吠,袅袅炊烟正好给寂静的冬天增添了一分诗意和空灵。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们家的条件也随之不断改善,2002年仲夏,我在县城购买了一套百余平方米的住房。入住新居后,我选择了一间凌汉江、对银山、迎清风、面明月之雅室作为书房,内设书柜,置盆景,挂书画,并将其命名为凌江楼。
  凌江楼的窗子向南开,每天清晨,东升的太阳总是姗姗来迟,直到日上三竿,她才漫不经心地爬上南窗,把淡雅的窗帘涂抹得一片灿烂。
  拉开窗帘,阳光仿佛带着夜露清凉的气息,夹着绿叶天然的味道,捎着鸟儿自由的啁啾,合着江风温情的细语迎面扑来,和我撞个满怀,亲热地拥着我,吻着我,让我喜出望外。让人感到阳光仿佛就是最温柔,也最浪漫的爱人。
  凌江楼的一部分是我的书房。我的书不多,但都是我喜爱的,绝大多数与文学有关。万籁俱静的深夜,室外是清风明月,行云流水,室内则是另一番景象:在柔和、温暖的灯光下,我悠悠然走进书山报海,去寻觅我心中神圣的文学殿堂。
  在那里,我听李白“举杯邀明月”,看苏轼“把酒问青天”,叹曹雪芹做缠绵凄切的红楼梦,听普希金讲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我还看到了闻一多拍案而起,徐志摩再别康桥……凌江楼里的夜读,使我理更直,气更壮,心常泰,于是,我便更爱我的凌江楼了。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