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注册商标已达240余万件,为品牌农业奠定了基础。不过,农业品牌建设还存在两个亟待解决的痛点。
痛点一:不缺好产品,但缺好品牌。猕猴桃产自中国,百年前,两棵种苗被带到了新西兰,经过培育,成为“奇异果”。如今,我国的猕猴桃种质资源不可谓不丰富,从科研示范到田间种植,红心、黄心、蓝心等,品种应有尽有。但进口的奇异果论个卖,我国的猕猴桃论斤卖,症结就在于品牌。好品牌意味着稳定标准化的品质,拿奇异果来说,讲究单果的重量、硬度,讲究VC含量、酸甜度,符合标准的才叫奇异果。
痛点二:有了好品牌,但没有保护好。一些本来具有优势的公用品牌,由于保护机制不健全,无法持续保持影响力。一些企业躺在区域公用品牌的伞下“睡大觉”,一些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常被假冒困扰。总体看,当前我国农业农业品牌杂而不亮,是我国农业产业大而不强的集中体现。
痛点的背后,一是品牌意识不够,不少市场主体认为有商标就是品牌,混淆了品牌和商标的区别;二是做好品牌的动力不强。各地对申报、推广公用品牌比较重视,但对其监督、管理滞后;三是品牌结构不优。初加工产品品牌多,精深加工、流通产品的品牌少。
当前,发展品牌农业正逢其时。吃了品牌的亏以后,很多地方的品牌意识也明显提高。海南每年设立1亿元品牌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江西挖掘一批“贡字号”品牌,讲好历代进贡农产品故事;从市长、县长网络直播推销农产品,到名人明星登台为家乡品牌代言——全国性农业品牌展会的手段也变得更接地气。
农业部日前表示,将开展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在提升品牌塑造能力、传播营销能力、品牌监管保护能力方面持续发力,科学规划品牌发展战略,加强品牌的创新与保护,完善品牌社会服务体系。从“吃饭农业”到品牌农业的号角已经吹响。相信未来10年将是中国农业品牌发展壮大的黄金时期,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农业品牌闪亮登场,向世界展示中国农业的力量。(据《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