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2岁的刘岁社,是甘肃徽县江洛镇黄坝村种田的老把式了,这几天他到镇上的农资店已经跑了三趟,就为了核实一下土豆的配方肥料到了没有。
“原来是‘粪大水勤,种地不用问人’,现在‘照方抓药,地里缺啥补啥’,又降成本又增产量,种地越来越省力省心了。别看我们种田种了一辈子,有些经验还真的不科学。”老刘笑着说。
从延续多年老品种不换的种植习惯,到迎合市场开发田间新品种;从简单的靠天吃饭能收多少是多少,到打出增产增收科技“组合拳”,徽县种田“老把式”们的增产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
老刘说,以前种田施肥全凭经验,钱花了不少,粮食却始终不增产,自从用了配方肥,光景大不一样。去年他家种的4亩玉米,获得了大丰收,全村数他家产量高。
望着自家长势良好的小麦,老刘感慨道:“不相信科学是不行的,要是还用自己的老方法干,绝对没现在长得好。”
回到家后,老刘和家人把旋耕机开到路边,检查维修,准备把种玉米的地再深翻一遍。见到记者在拍照,村民们对农业机械的好处如数家珍:“省时、省力、省工,季节性抢种耕作,机械的优越性更突出。”
庄稼一枝花,科技当大家。从测土配方到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再到农机的应用,每一个环节都贴上了科技的标签,老刘在致富的道路上跑出漂亮的“加速度”。
(本报记者李晓光通讯员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