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子
晚上,我在灯下整理照片,儿子拿起一张照片问我这是啥?我说:这是碓臼,这是石磨、石碾,这是电磨……照这干啥?孩子不解地问。我说:这些都和粮食有关,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孩子还是一脸迷惑,于是我给他一件一件讲起来。
不要小看这个碓臼,它能把谷舂出米来,能把米撞成面。人类有了它、有了火,才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当然,这样的生活离我们太遥远,还是说说石磨吧!
我小时候,因咱家是从外村迁来的,没有土地,你的爷爷硬是用镢头、萝筐把一个烂荒滩整理出来,但沙田薄地收不了几斗粮食,而就是这点粮食要磨成面,还得借用人家的石磨、石碾。因村子石磨、石碾不多,往往要提前打好招呼,几天后才能轮到。父母磨面常常把我带在身边,有钱人家或是养得起小毛驴的人家,石磨就靠毛驴拉,省力且快,我家养不起毛驴也不好张口问人家借,只好用棍子绑在磨上去推,这样既费力又慢,推一斗粮食往往需要大半天。就这样磨点面,加把糠、加把菜,搅和着吃,也只能吃个半饱,那时候的生活很艰辛。
上世纪60年代末,山西原平市阳武河除供18个村水地灌溉外,阳武村、神山等村庄就利用自然资源——水力建起了水磨,就是用木头打制一个直径3米的大轮子,大轮子周围安装有凹槽的木板,轮子中间安根大轴,轴通向上面的房间,石磨就固定在这根木轴上,利用自然坡势,水从上面冲向下边大轮子的凹板,打动轮子旋转带动上面的石磨旋转。水磨要比石磨转动快,所以磨面也快,人力也解放出来了,是个进步。但水磨季节性很强,没有水它就转不动了。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地里栽上杆子、拉上电线,国家给咱村送来电,有了电,从油灯独眼亮到电灯满家明,人们那个高兴劲儿别提了,自然也有了电磨。电磨由大队统一管理,粮食统一分配,那时,流行一句话就是“够不够,三百六”。就是成人每人每年360斤粮食,孩子按“成”分粮,社员分的粮食就在电磨上加工,但加工的大多是高粱和玉米。又过了几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土地下放到户、到人,吃厌了高粱面,地里就全种上小麦,这时,电磨也显得更忙了。小麦收获后,闸一合,磨一转,雪白的面粉流出来,家家户户有了存粮,一日三餐吃上了白面,日子过得和蜜一样甜。
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村带来了希望,搞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社会专业化、系统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农村或是城市专门有加工面粉的面粉厂,农民忙时种地,闲时打工,再不用为加工面粉误时发愁,电磨也“光荣退休”了。市场就在家门口,农村人也像城市人一样,白面买着吃,吃完一袋买一袋,不存隔年粮,时时吃新鲜,好生活就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不,咱家发展专业养殖挣了钱,也在城里买了楼。
儿子见我说得认真,就不说话了。我把这些照片一张一张贴在白纸上,标明照片的时间地点,放进盒子里,珍藏在我的书柜里。我保存这些旧照片,就是想让孩子及其后代不要忘了过去,就是想让他们知道,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祖国繁荣富强,才有我们的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