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有序的猕猴桃生产车间。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婕 党菲 赵一凡
金秋时节,陕西眉县30.2万亩猕猴桃迎来丰收季。果园里,饱满圆润的果实挂满枝头,散发着淡淡果香;生产车间内,智能化分拣设备高效运转,一颗颗猕猴桃经过精准检测后被分装成箱;物流车上,贴有承诺达标合格证的猕猴桃正发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市场……这幅丰收图景的背后,是眉县猕猴桃产业从传统种植到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
严守安全底线全链可溯护品质
“守牢安全底线,提升品质高线,让消费者放心”,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孙亮的话,点明产业发展核心。当地构建“生产—检测—销售”全流程监管体系,174户经营主体纳入宝鸡智慧监管平台,生产档案实时录入追溯系统,上市果实均贴承诺达标合格证,实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
全县还搭建“县、镇、企”三级检测网络:县实验室通过“双认证”,8个镇(街)设检测站配农残速测仪,每村有协管员,龙头企业自建检测室。今年上市前,仅猕猴桃胶体金检测就完成3000多批次。源头管控上,眉县制定种植规范与管理办法,引导科学种植,设9个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已回收2000多斤。孙亮表示,下一步将更新设备,让监管覆盖所有果园。
科技赋能升级即食技术破痛点
走进贝壳农业生产车间,数字化分拣设备通过激光捕捉猕猴桃重量、糖度等指标,自动分拣瑕疵果。分级后的猕猴桃装箱成礼盒,成为中秋高端市场“抢手货”。厂长黄鹏介绍,4.5斤装绿心猕猴桃售价70—80元,“即买即食”是核心优势。为解决传统猕猴桃“硬着不能吃,软了吃不及”问题,企业种植端用有机肥培育,加工端建4座即食库(单批次加工16万斤),2024年即食猕猴桃销量超400万斤。
陕西金桥果业副总经理李宝祥坦言,国内高端市场曾被进口猕猴桃占据,“不可即食”是国产短板。企业为此建物理压差式智能移动方仓,通过增氧、控温等方式加速后熟。即食技术落地需全链协同:种植端定规范保果实均一性,采收端“先检测、后采收”,销售端借大数据精准管控,保障5—7天货架期品质。
政企协同发力打造世界品牌
眉县猕猴桃产业崛起,源于“举县一致抓产业”的决心。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崔军强介绍,县委、县政府将其定为“首位产业”,通过提品质、强科技、延链条、树品牌、扩市场,以“四链”驱动推进高质量发展。
目前,眉县86个行政村全种猕猴桃,种植农户占比91%,户均4.5亩、人均1.16亩,农村居民80%以上收入来自该产业,猕猴桃成“致富果”。未来,当地锚定“百年产业、百亿产值”目标,实施“四改五提升”果业革命,推进果园“五化”,助力乡村振兴。
从“眉县招牌”到“陕西名片”“国家品牌”,眉县猕猴桃正朝着“世界知名品牌、世界领先产业”的目标稳步迈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甜蜜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