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广种而不薄收膜侧条播技术赋能高原小麦生产
文章字数:1069
    膜侧条播小麦获得丰收。

  8月中旬,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营镇朱家山村,种植大户李连德350亩膜侧条播小麦田里,金色麦浪涌动,机械收获正酣,茬口里散发着淡淡麦香。
  “尽管受了旱情影响,但还能长出这么好的庄稼,覆膜的功劳少不了。”李连德抓起一把饱满的麦粒,对农业科技人员说,今年种了350亩膜侧条播小麦,通过对15亩测产,平均单产725斤,比普通小麦亩均增产两三百斤。
  民和县位于黄土高原最西部边缘地带,祁连山脉东南端末梢,南部为黄河谷地,北部为湟水谷地,素有“青海东部门户”之称。
  2023年,民和县农业部门在地处干旱浅山地区的转导乡,试种膜侧条播小麦,夏收测产亩均产量达740斤,比非覆膜对照田亩均增产244斤,增产效益可观。
  膜侧条播技术的增产“密码”是什么?民和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邓锋震解释说,膜侧条播栽培模式是地膜覆盖栽培与传统条播相结合的一种耕作模式,具有良好的集雨蓄墒、增温保墒、增光通风等作用,可以有效促进小麦分蘖,延长穗分化时间和灌浆时间,增加分蘖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升单产。
  成功示范后,民和县有序扩大膜侧条播小麦推广面积。今年,推广面积1.2万亩,涉及18个乡镇。民和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马进芳介绍,夏收期间,通过农业部门测产,在遭受了严重旱情的情况下,1.2万亩膜侧条播小麦依然保持了800斤的亩均产量,亩均单产增幅在300斤左右。
  新技术不仅提高了干旱山地的小麦单产,也让露天蔬菜上市、增产两不误。
  进入8月,民和县覆膜栽培的2150亩供港(出口)冷凉蔬菜迎来采收期。从民和县官亭镇官东村到隆治乡桥头村的蔬菜基地,辣椒、长茄等精细蔬菜硕果满枝,呈现一派忙碌采收的“丰”景。
  在隆治乡,民和县光林种植专业合作社的800亩供港(出口)冷凉蔬菜采收现场,饱满油亮的长茄、鲜嫩翠绿的辣椒,让合作社负责人铁令梅喜形于色。
  “覆膜蔬菜长势好,长茄亩均产量预计能达到1.5万斤、辣椒亩产预计能达到7000斤。”看着挂满枝秧的累累硕果,铁令梅认识到,收获的背后,除了依赖品种、肥料、田间管理外,“垄膜的提温保墒、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等作用,真不能小看。”
  铁令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覆膜种植的辣椒比不覆膜的能提前20天上市,而且亩均可多摘1500斤左右。
  说起覆膜,全膜玉米是民和县农业稳产增产的“顶梁柱”。凭借一张膜,从2008年开始,曾以“十年九旱、广种薄收”的民和干旱浅山地区的玉米稳稳种出千斤亩产。
  “我们这里以前不种玉米,后来全膜双垄栽培技术推广后,才开始种植全膜玉米,产量十分好,亩均单产1000斤不成问题。”马营镇种植大户李连德还清楚记得,他家全膜玉米的最高亩产记录是1400斤。
  (据《科技日报》)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