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张婉 谷幸
张田龙(中)在中国杨凌农高会鉴宝农高会专场活动推介美好家园。 (资料图片) 盛夏的陕西省白水县,陕西美好家园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美好家园”)的果园内一片忙碌。套袋苹果在枝叶间若隐若现,公司负责人张田龙带着果农夏剪、割草、浇水,每一项工作都一丝不苟。他深知,这既是今秋丰收的保障,更是来年希望的基石。
十年前,这位曾任职外企高管的西北汉子,毅然变卖省城千万产业,回到家乡黄土高原。白水县——联合国粮农组织认证的全球苹果最佳优生区,成了他二次创业的起点。从200亩果园起步,张田龙带领团队走过夯实一产的首个五年、发力品牌建设的第二个五年,如今第三个五年征程已启。
“一产种植是产业的良心,只有品质才能支撑品牌走远。”张田龙笃信“品质为王”,以“做给果农看,带着果农干”的赤诚,构建起“农技协+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的现代农业联合体,辐射带动周边5万余亩果园,累计为农户增收3200余万元,其中扶贫分红超300万元。
城市高管返乡,十年磨一剑
站在白水塬上,张田龙的身影与苹果林融为一体。这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西北汉子,曾是国企干部、世界500强外企高管,却在十年前“逆行”归乡,践行“陕西美好家园——让世界爱上中国苹果”的愿景与梦想。
张田龙的父亲张建峰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首届白水苹果状元”,首创全省首个苹果园防雹网。少年时的果园记忆,叠加父亲对土地的执着,早已在他心底种下乡土情结。
“久久为耕、力耕不欺”是张田龙的信条。父亲对他归乡务农的支持,让“苹果二代”的创业路在父辈经验的沃土上萌芽。2013年筹备至今,美好家园农业公司已走过十余年。面对农业“投资大、回报慢、风险高”的现实,他摒弃“轻资产”理念,坚持从土地里“刨”金。2014—2019年的首个五年,园区从200亩稳步拓展至1500余亩,完成土地流转、技术引进与核心示范区建设,一产“骨架”屹立于渭北旱塬。
科技种出“金苹果”
走进美好家园果园,科技感扑面而来:整齐的矮砧密植果树行距宽敞、通风透光,与传统果园截然不同。“我们起步就对标国际一流。”张田龙介绍,公司筹备之初,就果断引进了当时国内尚属前沿的矮砧密植种植模式。该模式结果早、品质优,还便于机械化作业。
科技贯穿生产全程:头顶的防雹网支架为果实撑起“保护伞”,地下的智能化水肥管网像“毛细血管”精准输送养分,空中的植保无人机高效统防统治,智慧物联网实时感知温湿度与土壤墒情,园区还配备国内首台条播式施肥机。
张田龙深知“好果源于好地”,两千多亩流转土地历经长期生态涵养,遵循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制定的“蚯蚓沃土、水肥草共生”方案,修复土壤生命力。园区汇集美国“蜜脆”、本土“瑞阳”“瑞雪”等20余个早中晚熟品种,苹果获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田浓”品牌斩获十余项国家级大奖。此外,他还创新融合盆景艺术与果业技术,建成西部最大北方果树盆景基地,培育百万余株盆栽,成为产业新亮点。
带着果农一起富
“做给果农看,带着果农干”,是美好家园公司的行动指南。张田龙深知,做农业绝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只有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才能让产业真正兴旺、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农技协+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模式,是他找到的共富“金钥匙”:公司牵头组织分散果农,提供500余万株优质种苗、年均20余场技术培训及稳定销售渠道,果农按统一标准生产。该模式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目前已托管带动周边17600余亩果园,年经营额超2亿元。
脱贫攻坚中,公司优先吸纳贫困户务工,2016—2019年通过“分红大会”累计向贫困户分红现金及物资超200万元,十年间帮助贫困农户增收劳务收入270万元,培训农民3万余人次,首批扶贫创业基地带动300余户、近千人就业。
如今,美好家园已是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荣获120余项荣誉,“田浓”品牌走进千家万户,与中粮、中化等3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
扫码获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