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05版
发布日期:
麦浪中的不朽丰碑
文章字数:1976


  6月25日上午,以农业科学家李立科为原型创作的电影《旱塬》在陕西杨凌万达影城举行首映式。银幕光影间,生动再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研究推广“以磷促根,以根调水”“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等旱作农业技术,使渭北旱塬小麦亩产从不足100斤达到800余斤的故事。
  观众席上,质朴的陕西俚语引发阵阵会心笑声,而李立科缠绵病榻仍心系麦田的场景,则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笑泪交织中,那束光始终闪耀——它正是被李立科“扎根旱塬、誓让粮食翻番”的信念所点燃,如同麦根深扎大地般至死不渝。
  116分钟背后的千钧之力
  “麦粒掉在地上被打烂的那个镜头,是我的亲身经历;挖麦穗根的细节,还原了当年真实的科研场景。”电影《旱塬》放映结束后,李立科的大女儿李红娟动情地分享了她的感受。
  这部由杨凌农科传媒集团、《农业科技报》传媒有限公司策划出品的影片,故事取材于著名作家陈忠实与陕西日报记者田长山合作的经典报告文学《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116分钟的成片,每一帧都凝聚着对真实的执着追求。
  为真实还原李立科在这片土地上的坚守,《旱塬》剧组踏上了同样艰辛的创作之路。自2023年5月开机,历时两年,主创团队深入陕甘宁小麦主产区,通过在渭北旱塬腹地采风,捕捉最本真的生活气息。
  在渭北旱塬长大的导演王明军,怀揣对家乡故事的深厚情感接下拍摄任务。拍摄期间,剧组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极端天气与艰苦环境中坚持实景拍摄,只为将旱塬的苍茫气韵与农耕生活原汁原味呈现在银幕上。
  编剧张朋亮坚守“人物故事真实、情感真实”的原则。在陕西省委宣传部电影处、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省电影行业协会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渭南市委宣传部、合阳县委宣传部等单位的支持下,创作团队多次深入合阳采风,反复召开座谈会打磨剧本,并与李立科家属细致沟通,力求每句台词、每个情节都经得起推敲。
  主演曲国强为贴近角色深入体验旱塬生活,在与农民交流中深切感受他们对李立科的情感:“拍摄之苦不及李立科同志的万分之一,但这样的体验让我对他的敬意愈发深沉。”
  真实的力量穿透银幕
  影片首映后,其艺术真实性与深刻内涵在专业影评人中引发强烈共鸣,被誉为同类题材的惊喜之作,赢得广泛赞誉。
  中国夏衍电影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编剧、原西影集团副总经理孙毅安观影时多次感动落泪,盛赞影片“带来惊喜”,认为其“剧情清晰且细节动人,展现了主创团队深厚的文化底蕴”。
  陕西省电影行业协会副会长、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电影学院院长竹子教授评价《旱塬》是王明军导演所有作品中打磨最精细的一部,从剧本到叙事均表现出色”。他特别赞赏影片对人物动机的真实刻画:李立科的奉献并非源于空洞口号,而是出于对“农民受苦”的深切感受及“被骂怂”后“争气”的决心,这种贴近生活的动机避免了传统主旋律对人物的过度拔高。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西北大学电影学院院长张阿利教授观看后认为这是“意外的惊喜”。他强调,影片通过生活化细节深刻展现了科学家与农民间的深层联结,为农业科学家精神赋予了具体可感的形象。
  著名文艺评论家、西安音乐学院仵埂教授同样高度认可影片对人物动机的处理,精辟指出李立科的奉献源于“对农民疾苦切肤的体验”,是“源自‘本我’的主体性动机”,使人物“真实可信”,成功规避了“无根基的英雄”塑造模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樊志民教授从农业史角度评价:“《旱塬》成功再现了一位农业推广专家的感人形象,为杨凌众多可写的农业科学家树碑立传开了好头。”
  科学家精神的当代表达
  当银幕光影熄灭、灯光亮起,掌声如麦浪般连绵。许多观众眼中噙着热泪,身旁的农科学生眼神坚定:“土地不会辜负汗水,这就是我们的榜样!影片传递的坚守与奉献,如饱满的麦粒落进每个人心田,生根发芽。
  演员的倾力演绎,是对角色灵魂的虔诚靠近。曲国强坦言,希望通过表演塑造生动立体的农业科学家形象,让更多人从中汲取传承的力量。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主任穆建新作为同行深受触动:“要学习李立科扎根基层、服务‘三农’、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精神,肩负当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为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这份敬意迅速转化为行动力。杨凌示范区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磊观影后当即表示,将组织企业家集体观看:“向农业科学家致敬,传播这份正能量。”
  这种自发的群体响应,印证了影片的情感穿透力与社会价值。张阿利、仵埂等专家力荐影片走进高校、中小学及党建活动,认为其兼具艺术感染力与正向引领作用,是弘扬科学家精神、启迪“国之大者”担当的生动教材。
  随着《旱塬》全国宣发的启动,这部承载麦田厚重与生命温度的电影,将走进校园、机关、企业,更将借助上合组织农业基地、杨凌农高会等国际平台,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讲述中国土地、中国科学家与中国饭碗的动人故事。
  信仰扎根之处,贫瘠可化沃土,微光终照苍穹。临近片尾,李立科躺进麦田,耳边是风吹麦苗的沙沙声——那是大地对赤子最深沉的回应。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