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05版
发布日期:
樊志民:“希望有更多涉农影视作品涌现,为当代﹁后稷﹂们树碑立传”
文章字数:661
  6月25日,电影《旱塬》杨凌首映式在陕西杨凌举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樊志民教授高度评价该片:“《旱塬》成功再现并塑造了一位农业推广专家的真实感人形象。”
  谈及农林院校职称评审经历,樊志民将专家学者分为三类:
  基础理论研究者:常年在实验室、图书馆间奔波,西装革履,普通话标准,肤色白净,擅长申报大课题,发表高水平论文;
  生物育种者:频繁出入场站圃畦,衣着便于下田,方言与普通话交替使用,肤色略深,掌握关键育种技能,但因周期长、变量多,成果具有不确定性;
  农业科技推广者:扎根乡野山林,衣着与农民无异,满口地道方言,肤色黝黑,以服务地方产业和百姓需求为导向,无严格专业领域划分,学术成果较少。
  “这种差异是长期适应不同服务对象的结果。”樊志民指出,当前涉农高校普遍优先选择基础理论研究,其次是科技研发,最后才是推广应用,这与现行评价激励机制密切相关。
  他在《旱塬》剧本研讨会上曾提到:“李立科的农业推广贡献丝毫不亚于赵洪璋、袁隆平。”在他看来,李立科的工作是将实验室成果和试验田品种推向大众,虽科技含量未必顶尖,却是成果落地的关键环节。“这就像医学领域的全科医生,能解决农民遇到的各类实际问题,这种能力源于长期实践积淀,是多学科素养的综合体现,远比课堂培养更难得。”
  “李立科能担任农科院副院长,说明其业务能力、行政能力和群众基础都很过硬。但这类人才在农业科技界正日益减少,这值得警惕。”樊志民认为,这正是纪念李立科的重要意义。
  他呼吁:“杨凌有很多值得书写的农业科学家,《旱塬》开了个好头,希望更多涉农影视作品涌现,为当代‘后稷’们树碑立传。”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