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电影《旱塬》杨凌首映式在陕西杨凌举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樊志民教授高度评价该片:“《旱塬》成功再现并塑造了一位农业推广专家的真实感人形象。”
谈及农林院校职称评审经历,樊志民将专家学者分为三类:
基础理论研究者:常年在实验室、图书馆间奔波,西装革履,普通话标准,肤色白净,擅长申报大课题,发表高水平论文;
生物育种者:频繁出入场站圃畦,衣着便于下田,方言与普通话交替使用,肤色略深,掌握关键育种技能,但因周期长、变量多,成果具有不确定性;
农业科技推广者:扎根乡野山林,衣着与农民无异,满口地道方言,肤色黝黑,以服务地方产业和百姓需求为导向,无严格专业领域划分,学术成果较少。
“这种差异是长期适应不同服务对象的结果。”樊志民指出,当前涉农高校普遍优先选择基础理论研究,其次是科技研发,最后才是推广应用,这与现行评价激励机制密切相关。
他在《旱塬》剧本研讨会上曾提到:“李立科的农业推广贡献丝毫不亚于赵洪璋、袁隆平。”在他看来,李立科的工作是将实验室成果和试验田品种推向大众,虽科技含量未必顶尖,却是成果落地的关键环节。“这就像医学领域的全科医生,能解决农民遇到的各类实际问题,这种能力源于长期实践积淀,是多学科素养的综合体现,远比课堂培养更难得。”
“李立科能担任农科院副院长,说明其业务能力、行政能力和群众基础都很过硬。但这类人才在农业科技界正日益减少,这值得警惕。”樊志民认为,这正是纪念李立科的重要意义。
他呼吁:“杨凌有很多值得书写的农业科学家,《旱塬》开了个好头,希望更多涉农影视作品涌现,为当代‘后稷’们树碑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