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姚义清:变废为宝的“碳”路者
文章字数:1633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张婉 谷幸
    姚义清及科研团队

    扫码阅享全文

  在农田和养殖场外,每年近40亿吨农业废弃物形成“黑色”污染,侵蚀着农业绿色发展根基。如何让这些被视为负担的农业废弃物“脱胎换骨”,转化为驱动绿色发展的“金色”资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生物质能源与材料交叉研究中心主任姚义清教授,自2019年入职以来,便以科技为犁,深耕于生物质能源与材料的沃野。
  他带领团队,不仅一次次突破技术瓶颈,将实验室的奇思妙想变为田间地头的实际效益,更构建起贯通产学研的桥梁,让“变废为宝”的绿色实践从陕西辐射西北乃至全国,为中国农业的低碳转型开辟了一条充满希望的“碳”路。
  破题:变废为宝的“点金术”
  面对农业废弃物利用难题,姚义清团队持续探索工业化应用与安全还田技术并取得突破。针对高浓度氨氮导致传统厌氧发酵系统“中毒崩溃”的世界性难题,团队创新提出重构厌氧发酵功能种群思路,实现氨氮浓度5500—6500毫克/升条件下稳定运行,填补技术空白。依托秦创原平台,通过与西安青予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该技术已从实验室成功走向产业,预计2025年日处理农业废弃物超百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20万吨。
  在肥料化领域,团队研发“农业有机固废好氧堆肥保氮促腐方法”,通过添加含次生矿物土壤作增效剂,在宁夏壹泰丰生态肥业有限公司的应用实践中,使堆肥总氮提升48.05%、腐殖质增量25.9%,助力企业年产2万吨高品质有机肥。此外,团队还开发无醛胶黏剂等绿色新材料,探索材料化利用新途径。
  架桥:贯通产学研的“摆渡人”
  科技成果若止步于论文与专利,终将是锁在柜中的明珠。姚义清深谙此道,他不仅是科研人员,更是产学研协同“架构师”。“科研创新、企业转化、平台赋能”是他的成功模式。
  这一模式在与青予环能公司合作中尽显。团队攻克微生物耐受机制等基础难题,企业发挥工程化与市场优势搭建中试基地,秦创原平台提供政策、资金支持,三方协同打通产业化“最后一公里”。青予环能公司工艺技术负责人姚广龙说,合作始于对“变废为宝”的共同信仰,他们甘当“服务者”,加速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跃迁。姚义清表示,让知识从书架到货架,实现产业化落地是成果转化的最终目标。
  为让成果惠及更多土地,姚义清依托农业农村部观测实验站与学校学科优势,整合多领域力量,创建交叉研究中心,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落地”全链条体系。在杨凌、延安等地,以“畜—沼—果”循环模式为核心,打造千亩有机种养循环基地,形成绿色循环范式。
  姚义清还化身“科普使者”,在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指导支持下,依托陕西省农业绿色低碳产业技术体系,将技术播撒田间地头。作为“典赞·科普三秦“科普人物、陕西省科协首席科普专家,他线上线下服务受众28万人次,把技术转化为农民能懂能用的致富经。
  传薪:育才树人的“播种者”
  在姚义清的科研版图中,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并重。他带领19人研究生团队深耕生物质能源与材料领域,形成“学术卓越—实践创新”的育人特色。毕业生中,既有赴北大、哈工大深造的学术新星,也有入职徐工、中国铁塔等企业及政府部门的专业人才,双向育人成效显著。
  其育人理念强调“实践思维做科研”。硕士研究生杨欣娅回忆,姚义清从SCI论文逐字指导到国家项目实战锤炼,言传身教让学生兼具机理研究与应用验证能力,“数据不说谎”的严谨态度贯穿科研训练。他坚持“跟踪国际前沿+深度学术研讨”的培养模式,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结合,引导学生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担当,理解科研人的责任。
  回望七年探索,姚义清团队从实验室突破超高氨氮厌氧发酵技术,到在黄土高原推广有机固废提质技术,构建起“变废为宝”的创新路径。在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的推荐下,今年上半年,他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西北绿洲面源污染防控及农业绿色发展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在陕西杨凌启动实施。
  “农业绿色低碳事业大有可为。”姚义清期待更多人加入,让科技成果落地生根,惠及千家万户。这位耕耘者以科技为犁,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领域书写着绿色传奇。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