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小麦喊“渴”孕穗期管理技术来啦
文章字数:2441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李煜强
    王成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小麦研究和教学工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之一,对国家的粮食安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有效应对现阶段小麦生长面临的干旱挑战,4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成社做客由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强农App联合主办的《农技云课堂》直播间,线上讲解小麦生长后期田间管理关键技术。
  当前,陕西大部分冬小麦处于孕穗期,部分地区小麦已抽穗。当前土壤墒情如何?需要采取哪些管理措施?
  “现在正是冬小麦需水需肥的关键期,也是决定小麦成产三要素中成穗数和穗粒数的关键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成社介绍,目前全省各地麦田均出现不同程度旱情,若旱情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将会对成穗数和穗粒数造成不利影响,致使小麦减产。
  今年以来,陕西降水较常年偏少近三成。其中陕北、陕南偏少三成,关中偏少两成。截至5月1日8时,近10日全省平均降雨量偏少六成,近30日全省平均降雨量偏少八成,近90日全省平均降雨量偏少五成。陕北中部,关中西部、中部和东北部,陕南西部和中部等区域出现轻到中度干旱,局地发生重度干旱。据预测,未来10天陕西降雨偏少,气温偏高,陕北中部、关中中东部、陕南中部局地旱情持续发展。
  如何应对当前的旱情?王成社提出,要密切关注天气和墒情状况,积极调配灌溉水源,全力确保科学抗旱、“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和各项政策措施及时落实到位,夯实夏粮丰收基础。
  小麦生长后期(5月上旬至6月上旬,即开花至成熟阶段)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约持续30—40天。此阶段直接决定粒数和千粒重,中心任务是“养根护叶、防衰防倒、促进灌浆、确保粒饱”,通过科学管理实现“以叶保粒、以粒增重”。
  针对这一关键阶段,王成社提出六项核心管理技术,助力农户实现稳产增收。
  (一)科学灌溉,以水调温护根
  根据研究数据显示,小麦后期日均耗水量达4立方米/亩以上,需紧扣“三水”管理。灌浆水应在开花后7—10天(籽粒“多半仁”时)浇灌,此时千粒重日增1—2克,是增产核心期。采用小畦浅灌,保持“地皮见湿不见干”,忌大水漫灌以防根系缺氧腐烂;若灌浆期干旱,可在蜡熟期前轻浇麦黄水,降低地温3℃—5℃,延缓根系衰老。此外,叶色浓绿、有贪青趋势的麦田,需提前5—7天停水;浇水前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避开风力≥4级的天气,防止倒伏。
  (二)综合防控倒伏,筑牢丰产基础
  倒伏减产可达20%—50%,需从“根—茎”双维度预防。
  根倒伏:深耕25厘米以上,提高整地质量,播前亩施磷肥20公斤促根系发育;越冬期镇压保墒,返青期划锄松土,增强根系抓地力。
  茎倒伏:选用株高75—85厘米、基部节间短粗的抗倒品种;合理密植,亩基本苗控制在15—20万株,确保基部透光率≥30%;拔节期(第一节间伸长前)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30克/亩,缩短节间长度,增强茎壁厚度。
  (三)叶面追肥补营养,延长叶片功能期
  磷钾促灌浆:开花后5—7天首次喷施0.2%磷酸二氢钾(亩用100克+水50公斤),间隔7天再喷1次,可增千粒重2—3克,成熟期提前2—3天。
  防衰增蛋白:麦苗发黄田块,加入1%—2%尿素溶液(亩用1—2公斤),增强光合能力;结合“一喷三防”,添加芸苔素内酯(0.01%乳油10毫升/亩),调节养分运输,预防干热风。
  微肥辅助:缺硼田块加喷0.1%硼砂溶液,缺锌田块加0.2%硫酸锌溶液,提升结实率。
  (四)病虫害精准防治,推行“一喷三防”
  后期重点防控“三病两虫”(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吸浆虫),抓住关键时期科学用药。孕穗—扬花期(防治黄金期)蚜虫、吸浆虫:百穗蚜量>800头或吸浆虫成虫>2头/平方米时,用5%啶虫脒乳油1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喷雾。
  赤霉病:抽穗后遇连阴雨(≥3天),立即用40%氰烯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25%戊唑醇水乳剂2000倍液,重点喷施穗部,雨停即喷。
  条锈病、白粉病:病叶率>10%时,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3%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液,均匀喷雾。
  灌浆期(保护功能叶)
  叶枯病、叶锈病:病叶率>15%时,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抑制病害扩展。
  红蜘蛛:33厘米行长螨量>200头时,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重点喷叶背。
  用药原则:优先选用低残留药剂,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收获前15天停药),采用二次稀释法,亩用水量≥30公斤确保均匀覆盖。
  (五)应对干热风,减少生理胁迫
  干热风(14时气温≥30℃、湿度<30%、风速≥3米/秒)导致灌浆期缩短5—7天,千粒重下降3—5克。
  预防措施:①农业措施。可在干热风来临前喷水或灌溉,结合浇水,可亩施5公斤硫酸钾,增强植株保水能力。
  ②化学防护。叶面喷施0.1%氯化钙溶液+0.05%硫酸锌溶液,调节气孔开闭,降低蒸腾失水;配合芸苔素内酯,提升细胞抗逆性。
  (六)适时收获与产后管理
  最佳收获期:蜡熟末期(籽粒硬度接近指甲,含水量25%—30%),此时千粒重达峰值。机械收获留茬≤15厘米,减少落粒;人工收获后堆晒1—2天再脱粒,促进后熟,单穗增重1—2克。
  晾晒贮藏:脱粒后及时摊晒(厚度3—5厘米),晴天晒2—3天,含水量降至12%以下入库。贮藏推荐“高温密闭法”:50℃曝晒2小时后趁热入仓,密闭7天杀灭害虫;或采用磷化铝熏蒸(4—5克/吨),确保粮堆密封防潮。
  王成社补充说,种植户要定期巡查田间,记录病虫害发生面积、危害程度,结合天气预报调整管理方案进行动态监测;用药时要穿戴防护装备,避免高温时段施药;废弃农药瓶袋集中回收,防止污染土壤水源。
  在小麦生产中,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和不同麦田,由于所用的品种不同,气象、土壤等自然条件和栽培措施不同,小麦的苗情各不相同,而且苗情和外界条件都在不断起变化。
  “小麦种植可以参考‘4+5原则’,即以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种;以籽保苗、以苗保蘖、以蘖保穗、以穗保粒、综合保产。从而达到保证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协调发育,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王成社总结说,小麦后期管理是夺取高产优质的“最后一公里”,种植户不能用固定的栽培技术指导生产,不能用“一刀切”的办法管理麦田,需紧扣“水、肥、病、虫、收”五大关键环节,灵活运用各项措施,因地制宜、因苗管理。通过科学施策,实现“粒多、粒重、品质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夯实基础。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