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海上粮仓” 种出新成果
文章字数:578
    ▲渔民在莆田市海域投放三倍体牡蛎。

  近年来,借助海洋科研力量,我国“海上粮仓”变得更加殷实,更多水产品被摆上百姓餐桌。
  近日,记者走进浙江省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中华蛸育苗基地,在数个长方形的水泥池里,中华蛸挥舞着八只长而有力的触手在水中舞动,但在之前,人工培育中华蛸是业界的难题。
  人工培育中华蛸,最难的在于饲料。2015年元旦伊始,莆田市海洋与渔业局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朱友芳开始了中华蛸苗种的育种和孵化,历经4年实验发现,中华蛸苗种的饲料并不是一成不变,不同时间阶段的苗种要喂养不同的饲料。随着幼体人工饲料的投入使用,2021年4月,研究所进行中华蛸人工育苗及养殖中试,共育出中华蛸附底幼蛸114500只,试验团队选育了长得快、抗病能力强、耐高温的中华蛸苗种。从去年6月中旬开始,朱友芳培育的中华蛸仅用半年,平均体重就达到1公斤以上,幼体由浮游期向底栖转变过程成活率为80.3%。
  深耕碧海,渔歌高唱。莆田市唯一的三倍体牡蛎育苗基地也取得了三倍体牡蛎育苗突破,计划今年开始大规模养殖。负责人骆文树说。
  据了解,北方三倍体牡蛎苗种在南方海域养殖技术薄弱,急需一种适合南方养殖的三倍体牡蛎。为此,莆田市海发水产开发有限公司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中国海洋大学提供培育了8年的四倍体品种牡蛎,并与福建本地的二倍体牡蛎进行杂交,经过数代的选育,培育出三倍体牡蛎新品种,且成活率比之前提升了接近30%。
  (据新华社)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