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引发广泛共鸣。“可感可及”作为其中的关键词,释放着民生暖意,也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
让百姓“可感可及”,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浙江“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但每个乡村的振兴路径和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各地农业禀赋多样、农村情况不一,相较于学习这些“美丽乡村”的具体做法,领会其背后“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创新方法和科学理念更为重要。对广大乡村来说,推动全面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急不得也慢不起;需要积极探索,但盲目不得;可借鉴经验,但不能搞“一刀切”。
“可感可及”,还要坚持问题导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提高工作实效。培育乡村产业如何精准务实?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如何补上?公共服务配置如何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这些问题,既是广大农民的呼吁和诉求,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需要各地下真功夫、动足脑筋,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针对问题推进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实打实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据《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