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黄土何以变青山
文章字数:1705
    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介绍村产业情况

    扫码阅享视频

  60余载寒来暑往,三代高西沟人将这片曾经林木稀疏、风沙肆虐的黄土高原,变为3300亩人工林地。其中生态林2300亩,果树、梨树、枣树、杏树、葡萄等经济林1000亩,全村林草覆盖率达70%。
  从陕西省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龙头山眺望全村,满头银发的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思绪万千。他向记者细数着高西沟村殷实的“家底”——一面山上松、柏、槐、榆、柠条连绵不断,另一面山上成片的苹果树错落有致。
  从1953年起,高西沟村村民通过锲而不舍的奋斗,创造出土地利用“三三制”模式,将一个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穷困山村,变成了山清水秀、旱涝保收的“陕北小江南”。
  什么是高西沟经验?高西沟经验又意味着什么?从三代人、四届党支部班子的“绿色接力”中可以找到答案。
  征山治水
  创造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奇迹
  高西沟村面积4平方公里,有山峁40座、沟岔21道,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这里90%以上的耕地坡度在20度左右,曾经植被稀少,土地瘠薄,水土流失严重。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为了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勤劳勇敢的高西沟人,凭着满腔热血和一双铁手,战天斗地,征山治水,将一个荒芜贫瘠的穷山沟建成山清水秀的“陕北小江南”,创造了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奇迹。
  1962年,《人民日报》以《山区生产的生命线》为题报道了高西沟村水土保持治理经验,并以头版社论评价高西沟村是“群众自办水土保持的范例”;1965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大寨式先进典型”,被中共西北局授予“西北农业红旗”称号;2012年,村党支部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几十年来,高西沟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代接着一代干,在巩固生态治理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先后实施了“五改”工程、“三清三治”行动,村容村貌发生了质的飞跃。
  现如今,高西沟村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2018年,高西沟村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9年,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
  翻开高西沟村的奋斗史,几十年来,四任村班子带领村民坚持治山治沟、封山禁牧、综合治理,铺展开一幅美丽的绿色画卷,全村林草覆盖率目前已达70%。
  薪火相传
  历史蜕变下的“三二一”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高西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入手,逐步把“三三制”模式发展为“三二一”模式,即将林、草、粮的用地比例由原来各占三分之一调整为3:2:1。
  “苹果是个金蛋蛋。”高西沟人知道延安地区的洛川苹果好,村上拿出路费盘缠,到洛川学习果树栽培和管护技术。2006年,姜良彪参加了一次农业技术培训会,听延安市洛川县一名村党支部书记分享当地发展苹果产业带动村民增收的经验。“人家村子苹果种得好,村民人均年收入上万元,我们能不能拜师学艺?”姜良彪有些动心。
  2007年,高西沟开始尝试种苹果树,村民剪枝、套袋,更新改造老果园……不出几年,红彤彤的果子挂满山头,高西沟人尝到了甜头。
  高西沟现有果园1000亩(其中山地苹果800亩,梨、杏、葡萄等200亩)。800亩果园已进入盛果期,年产量达800吨。
  近年来,高西沟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狠抓小杂粮和林果两大特色产业,配套发展多种经营,通过支部引领、合作社带动、电商销售等方式,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高西沟驻村第一书记常静介绍,2021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860元,比全县平均值多出4378元。
  接续奋斗践行绿水青山造福人民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高西沟村在60余年的治理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之路,其创造的绿色奇迹正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西沟作为榆林市乡村振兴标杆村,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绿色低碳田园美、生态宜居村庄美、健康舒适生活美、和谐淳朴人文美”的标准,着力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文明乡村发展上求突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姜良彪表示,下一步,村上将逐步把空白地、退耕地全部栽种常绿树种和景观树种,不仅实现绿化,还要实现美化,在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方面,将对现有苹果园进行提质增效,从技术方面提升高西沟山地苹果、小米杂粮品质,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打造高西沟山地苹果、小米杂粮品牌,坚定不移贯彻“两山”理念。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