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河南省宝丰县闹店镇司庄村蚂蚱养殖基地负责人曹灿超正忙着把一车新鲜的青草投放至养殖棚。透过塑料棚膜看去,拇指大小的蚂蚱在大棚里欢蹦乱跳,“沙沙沙”的扑腾声不绝于耳。
曹灿超养的蚂蚱品种是“东亚飞蝗”,每年养殖4茬,每茬亩产1000斤左右,按现在的市场价每斤30元,每亩地的收益在12万元。
蚂蚱养殖是短平快项目,但由于对温度需求高,只适合在每年4月初至10月中旬养殖,10月下旬到来年3月间大棚就闲置了下来。如何把有限的空间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曹灿超犯了难。经过多番查阅资料、请教技术人员,他发现蚂蚱养殖的“空窗期”刚好适合培育羊肚菌。
每年一棚两收,返乡创业的80后曹灿超又如何把“菌+蚂蚱”做成了一道风景?他的回答很简单:“不偷懒,多探索。”
据了解,蚂蚱和羊肚菌轮作不仅可以实现土壤原生态修复,起到为羊肚菌生长抑杂菌、抗重茬的作用,同时,菌渣和蚂蚱粪便均可就地还田作为有机肥,能促进羊肚菌生长,真正做到一地多用,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最后一茬蚂蚱出棚后,种上羊肚菌,亩产大约1000斤,亩均多收益4万元。”曹灿超介绍,“菌+蚂蚱”的轮作模式不仅让“冬闲棚”变“效益棚”,还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这是宝丰县依靠珍稀菌轮作模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
无独有偶,走进宝丰县珍稀菌产业园,一排排整齐的大棚分立田间。
“3月底羊肚菌采收结束后,我们就在棚里种上瓜果蔬菜,目前棚里的‘8424西瓜’已上市。”宝丰县弘亚菌业负责人曼永峰介绍,轮作模式让棚内废物有效利用后,种出来的瓜果蔬菜口感和卖相都特别好。
在不断的实践改良中,宝丰县针对珍稀菌生长周期短的特点,挑选草莓、精品西瓜、圣女果等果蔬在大棚种植,并将菌棒、菌渣作为肥料实现环保利用,使其原料“源于自然,回归自然”,培育和发展独具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深受消费者青睐。
宝丰县的这种轮作模式解决了大棚的土传病害,有效填补了大棚生产空当,起到了为蔬菜生长抑制杂菌、提供营养、抗重茬的作用,释放了种植潜力,实现了土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丁需学 李红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