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上的植物。 5月21日,在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镇阳亭坝村的窦圌山下,金黄的麦浪翻滚,不少麦田田埂上种植的三叶草、月季等随风散发出阵阵芳香。
当天,省农业农村厅在这里邀请国内同行专家,对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研发的“长江流域稻麦轮作系统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进行了现场鉴定,现场实收测产7.96亩,平均亩产高达553.03公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田埂上种植的花花草草有效减少了有害昆虫对小麦的危害。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彭云良研究员介绍,其科研团队自2013 年以来就在阳亭坝村230多亩农田进行稻麦轮作田生态调控试验,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增强生物多样性的试验,在田埂上种植蜜源植物。
“这些蜜源植物,具有多种功能,可吸引访花昆虫和寄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可以对田里的蚜虫和螟虫进行很好的生物防控,访花昆虫还可以进行传粉授粉,进而减少有害昆虫对小麦、水稻的危害,又增加了授粉。”彭云良说,“田埂上种植的三叶草、月季花等常年开花的植物为田间害虫的天敌——青蛙、瓢虫、寄生蜂提供了隐蔽、憩栖和繁衍的场所、补充营养,有利于消灭田间小麦蚜虫等害虫。而水田周围田埂、沟渠、堤坝和空地上种植的多年生豆科植物,还可起到防止水花生等恶性杂草蔓延、田埂垮塌的作用,也能美化环境,并为牛羊鹅等食草动物提供饲料,替代部分豆粕。”
10年来,在阳亭坝村的200多亩科研试验田田埂上种植了三叶草、紫花苜蓿、香根草、月季、秋葵、桑树等植物,这里的小麦、水稻犹如种在一个偌大的花园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姬红丽研究员说:“与农户自留田相比,我们的生物多样性绿色防控试验区从2017年以来就少有发生蚜虫,不需要打药防治。而且,不同的昆虫都有一定的趋向性,譬如我们在田埂上种植香根草,就会吸引螟虫到香根草上产卵,从而减少对水稻的危害。” (据《四川农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