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胡润田
“以种质联合改良为切入点,推进玉米育种协同创新,创建了陕A群、陕B群种质协同创新的育种模式。”日前,陕西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薛吉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需要将技术传承下去,这也印证了这么多年坚持的正确性。”
正是薛吉全在科研中的不懈努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育种基础理论研究,确立“大规模、多地点和持续性”的育种思路,形成了“优异种质材料+高效选择方法+新组合多环境测试”的高效玉米育种技术体系,构建陕A群、陕B群两个杂种优势群体。
构建模式
探索种质改良新途径
对于玉米种业自主创新,薛吉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要提升我国玉米育种创新能力,既要发挥现有公益性科研院所的育种研发潜力,也要培植种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其中的关键是公益性研发与商业化育种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玉米种业的自主创新体系。
“玉米育种,难在选
系,重在测配,关键在种
质。”薛吉全说,“现代玉
米种业创新的关键在于
拥有优异种质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抓住了玉米种质,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抓住了玉米育种纲。我们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种质改良计划,实施我们的玉米种质改良扩增计划,增强育种的核心竞争能力。”
创新方式
提升玉米育种水平
强化了顶层设计的育种组织创新,让薛吉全实现了基础材料创制从盲目选材到设计选材的转型,杂交组合测配从盲目测配向设计测配的转型,达到育种试验规模化、布局区域化、数据信息化和种质改良持续化,建立了良好的种质材料管理系统和联合协同创新体系。
“基于遗传分析、配合力和抗逆性评价,陕A群、陕B群两个杂种优势群培育的KA、KB系列玉米自交系具有遗传基础丰富、农艺性状优良、抗逆性强(耐密、抗旱、耐低氮、抗病)、配合力高的特点。”薛吉全说,培育的陕单620、陕单630、陕单636、陕单650、陕单660和陕单680等陕单系列玉米品种,相继已通过国家和陕西省品种审定,在玉米种质、育种技术与品种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创新的组织,让协调公益性研究和商业化育种实现了优势互补。对于种质创新的技术路径,薛吉全总结了三个方面。首先是正确的理论支撑;其次是清晰的技术路线;三是创新的种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