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高标准农田里,收割机驰骋在金色的麦浪中,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8年来,当地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将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和农业生产高效融合,农田变得“聪明”又高产,沈家村3200多亩地小麦今年每亩能收1400斤左右,平均增产180斤以上,人均增收370元左右。
数字化增“智”
高标准农田变“聪明”
两年前,这里新建了两座5G基站,河南移动开封分公司联合河南瑞通灌排在沈家村谋划了5G智慧农业云平台,这个平台包括智能灌溉、土壤墒情监测、苗情虫害监测、气象灾害预警等多个数字化应用,农户通过手机即可实时了解小麦生长情况,还可以通过AI智能模拟近期土壤、虫害和气象发展趋势,确保收割的最佳时机。
村民用App绑定自家土地后,就能从手机上看到田里麦苗的生长状况。点击灌溉任务,用手机就能打开智能喷灌阀,田里的节水喷灌装备自动启动喷灌;需要施肥时,在手机上打开“智能水肥一体机”,水肥实现自动配比,通过地下埋管直接进田。
数字化提“质”同步实现省水、节肥、增产
“比人工省事儿,还比人做得好,当地村民都叫它‘聪明田’。”尉氏县农业农村局高标准农田建设股股长刘纪锋介绍说,通过“智慧农业”的管理方法科学种地,可以同步实现省水、节肥、增产和节能。他介绍,自从用上5G智慧农业云平台的创新应用以后,这里每年节约用水51万吨,每亩地小麦增产达180斤。
刘纪锋举了个例子,比如节水灌溉工程,提供了十多种灌溉模式。其中一种小麦微喷,是模拟下雨的场景,避免了大水漫灌对土壤造成的损害,亩均节水达到了50立方,每亩能省水30%,节肥20%。
刘纪锋算了一笔账,根据首批近万亩高标准农田效益分析:亩均粮食产量提升30%,每亩人工费下降55%,亩均收入提升近一倍,并且可以有效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灌溉水等。
数字化强“治”5G助农民成为农田管理者
如今,沈家村搭建了1套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建设10处农业科技监测站、采用11种节水灌溉模式、配置12类监测设备,这些“软硬”科技彻底解放了双手,农民逐渐从“庄稼汉”成为农田管理者。
“比如物联网虫情测报灯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可自动完成诱虫、杀虫、清扫、收集、排水等系统作业,系统还能对虫害的发生与发展进行分析和预测。”云平台的承建方河南瑞通集团董事长杨佩中说。
如今,开封移动和尉氏县正在合作将这个平台的功能从生产端延伸,嫁接到“互联网+”农产品、直播带货、乡村管理等方面,打造一个更多功能的“三农”大数据中心。开封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这个平台还可以继续拓展,实现在5G环境下的乡村网格治理、疫情防控、治安联防等功能,成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数字基石。
(王静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