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返回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聚焦第二十八届中国杨凌农高会
第03版:聚焦第二十八届中国杨凌农高会
第04版:聚焦第二十八届中国杨凌农高会
第06版:聚焦第二十八届中国杨凌农高会
第07版:聚焦第二十八届中国杨凌农高会
第08版:聚焦第二十八届中国杨凌农高会
标题导航
农高会开幕在即 布展工作有序推进
农高盛会 相邀世界
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经贸投资促进中心在杨凌揭牌成立
果畜产业兴县富民的千阳路径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果畜产业兴县富民的千阳路径
文章字数:3521
全媒体记者 周俊鹏
陕西省千阳县地处渭北旱塬沟壑丘陵区,地形地貌呈“七山二塬一分川”,辖7镇65个行政村、3个社区,常住人口99510人,属国家六盘山片区县,曾为陕西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因苹果和奶山羊产业发展而闻名遐迩。
多年来,千阳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产业作为群众增收的治本之策,确立了以矮砧苹果种植、奶山羊养殖为主导的产业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全县苹果面积累计达到13.2万亩,奶山羊存栏达到20万只,2018年实现整县脱贫,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9270元,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每到秋天收获的季节,千阳满塬满山的红苹果挂满枝头,一派喜人的祥和景象,犹如一幅乡村振兴的巨型画在人们眼前徐徐展开,这正印证了宝汉高速公路南寨出口立起的几个大字“: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
矮砧苹果全产业链高质高效发展给千阳带来勃勃生机
千阳县是省列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近年来,千阳县把苹果产业作为兴县富民的重要抓手,引技术、建基地、扩规模、提品质、创品牌,探索形成了“政策支持引导、新型主体推进、矮砧技术支撑、田间大学培训、标准品牌创新、产业融合发展”的千阳现代苹果发展模式,为中国现代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作出了三大贡献:栽培模式的重大变革、苗木繁育的重大创新、标准制定的重大突破。
引技术,高站位描绘发展蓝图。2012年,千阳率先引进国际前沿苹果栽培模式,探索形成了“矮砧大苗、格架密植、水肥一体、机械作务”的苹果集约栽培“千阳模式”,并在全国复制推广,千阳因此成为中国矮砧苹果发展起源地。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院、中国农大等单位受邀为千阳编制了《现代苹果产业规划》《有机农业规划》等多个产业发展规划,高起点引领全县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育“师傅”,高水平培育果业人才。发挥西农千阳苹果试验站技术优势,依托海升等农业园区,成立千阳苹果“田间大学”,探索建立“苹果师傅”综合培育考核认定体系,培育“苹果师傅”169人,务果能手6000多人,组建修剪、嫁接等果业服务队12家,在全国苹果主产区开展技术服务1000多人次,人均月实现收入6000元以上。这些会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新时代果农,成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苹果师傅”孙丽萍告诉记者,她家4口人,因老人患病致贫,这几年一直在海升苹果苗木繁育基地打工,通过苗圃作务实践和参加苹果田间大学培训,掌握了苹果嫁接技术,成为职业农民,负责这一片区域苗圃作务管理,自己又承包了10亩苗圃,嫁接每一颗苗子挣0.2元,加上管理苗圃的工资,每年能挣8万多元钱。
延链条,高质量推进三产融合。年出圃苹果优质苗木3000万株,销往新疆、甘肃等苹果主产区,苹果产量达到6.8万吨以上。建成分拣能力20吨/小时的全自动分拣线、4万吨果品贮藏库和3000平方米的苗木贮存冷库及嫁接车间,“清谷田园”果蔬汁2条生产线投产运营,海升苹果主题公园和千湖林海·石鼓娃娃农场开园迎宾,“苹果大道”建成通车,形成了苗木繁育、果园示范、智能分拣、果汁加工、果旅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探机制,新模式拓宽增收渠道。举全县之力为现代苹果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扶持,引进龙头企业12家,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了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户参与的发展机制,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组织土地流转,带动全县2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矮砧苹果5663亩,5000余人进园区务工,人均月收入1500-2500元,实现了农民多渠道增收,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
塑品牌,全方位进行宣传推介。开展“千阳苹果”区域公用品牌注册和地理标志保护。连续三年举办中国好苹果大赛,先后赴北京、广州、新疆等地举办苹果推介会,“清谷田园”品牌荣获“2015年中国果品百强品牌”。《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宣传千阳果业、焦点访谈等央视栏目专题报道千阳果业、农高会上《农业科技报》专题宣传千阳果业、科教故事电影《千阳湖畔苹果红》在全国热播,“千阳红苹果·中国好苹果”享誉全国。
奶山羊产业发“羊”光大
千阳,地处关中西陲,生态优良、气候温润,自古拥有优越的畜牧资源,曾是西周时期周孝王招募秦非子在汧渭牧马之地。光阴荏苒,随着时代的发展,昔日的“非子牧马地”成长为今天拥有世界规模最大、全国唯一的世界名种莎能奶山羊种群县、国家级奶山羊产业集群县。
引羊
优越的生态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土壤。上世纪70年代,千阳县引进瑞士莎能奶山羊并建成县种羊场,经过50年的保护和发展,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品系最完整的良种繁育场,被世界山羊协会评为“世界奶山羊样板示范养殖场”和“世界名优奶山羊良种繁育示范场”。奶羊要发展,良种是关键。千阳莎能奶山羊遗传性能稳定、抗病性强、生产水平高,核心群平均单产887公斤,优秀个体单产达到1415公斤,先后被国内28个省和地区引种推广,出口国外近千只,培育形成了关中、文登、崂山奶山羊等多个地方品种。2020年建成种公羊站,为全国奶山羊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种质资源保障,“奶羊在全国,种羊在千阳”被业内广泛认可。
铸羊
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号角响彻广袤的千山大地,在陕西省委、省政府千亿级奶山羊全产业链及乳制品重点链建设的战略引领下,千阳县奶山羊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建成正大5万只等5个繁育场,存栏千只以上规模场12个,百只以上场户248个,全县存栏规模达到20万只,成为“世界奶山羊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和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实训基地。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建的奶山羊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让千阳奶山羊育种体系建设及技术应用推广领跑全国。
利用西安两小时、宝鸡半小时经济圈优势,秉承陕西省双奶源产业带优势重叠区,生产的羊乳酸奶、羊乳奶粉国内驰名,走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先后建成良种推广线上交易平台和陕西千阳莎能奶山羊发展公司线下交易实体,实现养殖场户羊奶与奶羊的双增收渠道。
千阳县水沟镇柿沟村的赵向荣是一位朴实的汉子,因为朴实,因为肯干,因为吃苦,他于2017年就脱贫了。在他的羊舍前,他对记者说,他今年51岁。2016年,母亲不幸病逝,妻子因病做了手术,治病花了10万多元,把他们这个家拖垮了,享受新农合报销后,还欠了3万多元的债。他整天愁眉苦脸,打不起精神。当年年底有一天,县畜产局帮扶干部石峰来到他家走访,给他讲畜牧养殖扶贫政策,鼓励他养羊脱贫。随后,县畜产局帮他争取到1.7万元补贴款,村干部帮他在原村庄搬迁的旧址上建起了羊舍。奶山羊数量由最初的17只发展到现在的400只,去年收入达到17万元,这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如今他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52岁的柳海军是千阳县张家塬镇柳家塬村一组村民。多年前因妻子离家出走,柳海军一直萎靡不振,后把女儿托付给亲戚,自己去银川打工,却吃不了建筑工地的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挣的钱连他自己都养活不了。那时候,他觉得生活没有动力,今天打工明天歇,不上班的时候就逛街,挣一个想花两个,养成了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习惯。在外穷困潦倒的日子过不下去了就回到村里,但由于文化程度低,缺技术,家庭生活一直很困难,被纳入贫困户。在驻村工作组的开导下,柳海军觉得日子再也不能这样过,自已还年轻,只要肯吃苦,生活一定能过出个好模样。他找工作组谈自己发展产业的想法,有时间就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核桃种植、学土鸡林下养殖技术,甚至学做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2018年,他积极响应全县发展优质奶山羊的号召,在村双扶学校参加培训,贷款5万元,在村扶贫养殖基地养殖奶山羊21只,当年实现收入2万元。2019年,他响应全县发展优质萨能奶山羊的号召,购买挤奶器1台,养殖萨能奶山羊50只,在驻村工作组指导下,实现收入7.24万元。他还种植小麦6亩,收入2600元,种植柴胡3亩,收入1.5万元,各种经济收入达到9万元,荣获千阳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自强奖”。
精明的柳海军虽然还是那么瘦,但走起路来腰杆是直的。他一边打扫羊舍卫生,一边与记者聊天,不经意间,他放下手中的笤帚,从一个布袋子里拿出一个证件给记者看,他无比自豪地说:“我现在已是一个新型职业农民!”
千阳县引进正大集团投资11亿元建成全国单体最大的奶山羊全产业链示范项目,建成6万亩优质饲草基地和4个有机肥加工厂,饲草种植、奶山羊疫病防控、生鲜乳检测、养羊技术培训等服务全方位覆盖,初步形成了产业体系完备、一二三产有机融合的奶山羊产业发展格局。
铭羊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千阳县将突出良种繁育和高端羊乳双轮驱动,按照“绿色融合发展、全产业链推进”的发展思路,通过“品牌引领、企业带动、科技支撑、联盟育种、分户扩群、集群发展”的举措和路径,补齐产业链短板,锻造产业链长板,促进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完成“千阳奶山羊”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唱响“千阳奶山羊”、“千阳羊奶”品牌,把千阳打造成产业链最全、良种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奶山羊全产业链示范基地。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