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晖
古代的文人雅士大都有仗剑游历的嗜好,杜甫也不例外。年轻的杜甫在多年的漫游历程中结交的李白、高适、李邑和严武等诗坛名流,为他晚年躲避战乱由陇南入蜀奠定了基础。
草堂因诗名扬天下,借诗圣而万世流芳,成都也因草堂而文艺范十足。现代诗人、学者冯至曾说过,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能的忽略了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44岁的杜甫以华州军械库库管、从九品芝麻官的身份回蒲城省亲,刚进家门就听到啼哭声,原来是小儿子饿死了,悲愤交加的诗人在长安呆了近十年且仕途失意壮志难酬一直郁郁不得志,这时候“安史之乱”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于是便写下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佳句。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在秦州(今平凉)贫困交加的杜甫一边思念昔日的好友高适,一边躲避战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过不下去了找伙计去。于是在公元759年冬天,杜甫携家带口入蜀到成都,公元760年春天,在剑南节度使高适的资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761年春茅屋落成。一家大小总算安顿了下来。
公元759年冬天到公元765年在成都的这一段时间,是杜甫晚年最快乐的时光,也是杜甫诗歌创作最辉煌的时间段,这期间他创作了240多首诗,其中更是精品迭出,就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吟出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千古绝唱。
在成都草堂流寓期间,除了好友高适以外,还有一个对杜甫帮助更大的人,就是成都府尹严武。严武和杜甫是世交,因其父辈关系好,两人自然是从小相识,严武凭借战功卓著被封为郑国公,虽是一介武夫,却能舞文弄墨,自然和老杜就有共同语言,《全唐诗》中录有其作品6首。
公元765年,严武暴病而亡,杜甫再次走上了流亡的道路。命运多舛的杜甫最终没有回到故乡,公元770年,客死在由潭州去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享年59岁。一代诗星从此陨落,他在弥留之际,依然不忘劫难中的国家和人民,“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就是他忧国忧民伟大人格的有力写照。
唐大历年间,草堂被四川节度使崔宁的小妾浣花夫人据为私宅,五代前蜀时期“花间派”著名诗人韦庄仰慕老杜的英名,“思其人而成其处”,便在原草堂的遗址上重结茅屋。到了宋代,草堂又一次得到重修,而且在墙壁间嵌了杜甫的画像,形成祠宇,供后代怀念祭祀。此后草堂屡兴屡废,明、清期间曾重修两次,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
1952年开始全面整修草堂时,成立了杜甫草堂纪念馆。经过整修后的馆东部的楠木林中重修了万佛楼,为杜甫草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形成现在游客们看到的景象。
杜甫的思想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毕生的追求。现在看来,他奋斗、呼号几乎一生,也没有实现自己的追求,这不是他的错,而是他的社会角色所决定的。
古人云,文章憎命达。文人有时候还需要活得纠结一点,但是我希望,我们现代的文化人,不要活得像杜甫那样可叹、可怜,颠沛流离……
作者简介:周春晖,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摄影协会理事,有摄影、散文作品发表于省内外各大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