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05版
发布日期:
改革开放好政策 换来村民幸福年
文章字数:1210
社区里的宣传栏吸引了李云山的目光

  本报记者 康军
  1978年的一个冬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村民将鲜红的手印摁在一张纸上,成了全国包产到户的第一批人。10个月后,在陕西省南郑县红茶人民公社(现为南郑区红庙镇红庙社区)铁匠街生产队36户社员,在上任不久的生产队长李云山的带领下,经过几次“密谋”,也悄悄搞起了分田到户。李云山也因为这项大胆举措的实施,成为了陕南乃至整个陕西带领群众走“包产到户”这条路子的第一人。
  带着崇敬和满满的好奇心,记者决定到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红庙镇一探究竟。2月12日,记者驱车来到了红庙镇。虽然已是正月初七,但行走在红庙镇的街道上,依然年味十足。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挂在门店上的大红灯笼,充满了新年喜庆与祥和的气息。
   分田到户解决村民温饱问题
  在红庙镇铁匠街,记者见到了李云山老人。据李老讲,他出生于1942年,17岁考入了西安美术学院,20岁时响应号召参军入伍,两年后再次响应号召,从部队复原回乡务农。回到老家后,因为他会画画,当时出板报、写标语,画毛主席像就非他莫属。
  李云山回忆说,那时候耕地是公社的,耕牛和犁头等农具也是集体的,村民也被称作社员,到处都在“割资本主义尾巴”,别说把田地分到户,就连一根烂草绳也不敢往家里拿。1979年2月,当时的公社书记邹义俊找到李云山,希望他来当生产队队长,带领社员改变一穷二白的现状。
  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后,当年6月,李云山当上了铁匠街村生产队队长。“做自己的事不要命,做集体的事算养病。”李云山发现,为什么社员自留地的庄稼长势非常好,而集体的庄稼就差了很多呢?李云山思谋再三,觉得要改变现状,只有把土地分到户单干。
  李云山的想法得到了驻队干部胡宗贵和公社书记邹义俊的默许,信心大增。在和36户社员几次密密商议后,决定将土地分配到户,让社员自己干。他的想法得到了社员们的一致赞同,随后在他的组织下,对集体土地进行了丈量和分配。当年秋天,铁匠街村的旱地玉米、豆子等农作物大获丰收。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对家庭联产承包制给予了肯定。
  改革开放让穷乡村旧貌换新颜
  40年过去了,当年的铁匠街生产队现在成了汉中市南郑区红庙镇红庙社区的一个村民小组。李云山说,自从实行了改革开放,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红庙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村村通了水泥路,家家有了自来水,看病有新农合报销,村民们通过经商、外出务工、搞运输和种植茶叶走上了致富路,住上了小洋楼,开上了小轿车。
  在红庙社区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对前来办事的村民笑脸相迎,耐心细致的回答各种问题。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平告诉记者,如今的红庙社区是有6000余人的大社区,目前已经建好了两个社区工厂,解决了500余村民的就业。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茶园2000多亩,水稻1000亩,中药材800多亩,村民们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1.68万元。下一步,社区将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迈进。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