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时过境迁,这句话现在恐怕要改了。一年卖豆腐能卖7个亿?没错。从上海杨浦区国和路上的一家小作坊起步,浙江上虞农家子弟沈建华用12万元创业本钱,在12年里从6人的小作坊发展为8000人的大工厂,从1块钱小生意做到7亿元的大买卖。
走出乡村闯世界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总能不断找到新例子。家里唯一的男孩、少年丧父、家境清贫……沈建华早早就挑起了养家的重担。
沈建华出生在浙江上虞农村,1983年他年满20岁的时候,决心走出乡村闯世界。他来到离家乡不远的杭州,进了当地建筑公司当油漆工;一年后,他承包了该公司的装潢工程部,专门经营建筑材料;1990年,27岁的他和太太告别杭州来到大上海,承包了杨浦区长宏建筑装潢五金商店。
不卖建材卖豆腐
“1998年,我攒下点钱后想做个生意。你想想,当时上海有1400万人口,如果每100个人里有1个人买我的豆腐,那不就是一笔大生意?”于是,沈建华租借了上海杨浦区国和路公交公司场内600平方米的厂房,正式挂出了他的“清美公司”牌子,其时他公司的正式员工仅有6人,运输工具是一辆黄鱼车。
臭气污水,土灶黑烟,肮脏的大桶,混浊的豆浆——这是2002年一家报纸对无证豆腐作坊的描述。“这个行业是社会需要的,而行业状况又不好。我开设一个机械化豆制品厂,肯定有前途。”沈建华说。在上海,标准化菜场的出现改变了沈建华的人生。“那时候‘清美’的牌子在一些菜场里已经有点名气,但我们一半的生意是做豆腐批发。上海市推进标准化菜场建设的举措让我们嗅到了大商机。”沈建华说。上海营造的规范市场环境,让他多年来打造品牌的想法有了付诸实施的机会。
砍掉批发做直营
沈建华果断砍掉批发业务,开始菜场直营。100家、200家、300家……“清美”豆腐走进了上海1200家菜场,成了与“爱森”猪肉、“雨润”熟食等同样知名的菜篮子品牌。
一年后,“清美”直营业务补上了砍掉批发业务留下的窟窿;两年后,超市卖场纷纷给“清美”专柜开绿灯;而今,“清美”已是8000人的大工厂,产量也翻了10倍。这几年,沈建华的货运三轮车换成了东风小卡,又换成了东风大卡。
“以前自己磨豆腐的夫妻店,一年起早贪黑只能赚1万元。”沈建华透露,“经营‘清美’的直营连锁,最多可以赚到10倍的利润。”截至去年年底,“清美”已经在东北签下43万亩大豆种植基地,在长三角开设了7000多个专柜和专卖店,当年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为当地贡献税收2000多万元。
(宗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