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种庄稼农民把种子种到地里后除了定时喷喷药、除除草,剩下的就得看年头了,年头好了就能多打一些粮食,要是赶上天灾,很可能颗粒无收。我们团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发出了农业精准服务信息平台,农民通过手机上的APP画出自己的地块,我们通过卫星定期监测他家的庄稼地长势情况和土壤成分构成,通过总结什么时间庄稼长得好、什么时间庄稼长得差,土壤里面什么成分多了、什么成分少了,指导他进行精细的田间管理,革新了农业生产管理方式。”日前,笔者来到东北农业大学,采访了黑龙江省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东北农业遥感技术团队带头人刘焕军副教授。
卫星遥感让种田数据化精细化
在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院内的遥感实验室内,十余平方米的房间内,七八名学生正在电脑前分析着五颜六色的数据,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土腥味。刘焕军告诉笔者,东北农业遥感技术团队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组成,是一个以农业信息精准服务需求为驱动力,以遥感技术为基础,融合植物营养施肥、植保、育种、耕作栽培、生态、环境、气象、地理等多学科的专业团队。
“卫星应用目前大体分为定位、通信、遥感三方面。卫星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已经很深入,目前可以监测到地块的土壤的有机含量、水分的信息,不同生长期的农作物的长势、灾害情况,通过相关的多层空间数据,可以对农作物进行精准管理分区,农民可以根据分区的结果,针对不同的土壤条件、不同的作物长势情况,进行定时、定点、定位、定量、定配方的精准变量施肥,这样就可以减少投入、提高农民收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刘焕军说,目前他们团队已经在省内多个农场试点,初步实现了农作物精准管理分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卫星导航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除了服务农民,对于全省或者某些地块,我们有多层的土壤数据和不同生长期的作物长势数据,可以知道黑龙江省不同区域的作物长势好还是差,再结合往年产量数据、气候数据,综合到一起就可以实现农业大数据生产管理。”
“我们可以为政府提供服务,6月份到10月份每旬的一个长势监测,已经实现对农业保险公司关于黑龙江8000万亩作物的灾害监测,通过不同时期的长势监测,结合往年的数据对比,在7月份就可以大体预估出黑龙江省整个农作物产量是多少,并且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会不断对产量进行校准,最终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一个客观详实的准确数据。遥感监测还可以服务于政府决策方面,比如说政府推行种植结构调整,那么哪块地调整了、某一县市减种玉米多少、农业补贴发放是否全部给种植户了,这些都可以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实现,这样政府对农情长势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刘焕军告诉笔者,他们是省内唯一一个研究农业遥感技术的团队,省内相关政府部门及多家企业都是从他们这里获取农业第一手完整数据。(姜辉)
编后:在传统的种植过程中,农民是通过步行穿过田地来检查作物状况的。这样既辛苦又费时,而且很难检查到每株作物的情况,很容易漏掉发生问题的区域。而遥感监测,则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对作物的播种面积、长势、土壤墒情、病虫害发生程度、估产等情况,进行实时动态跟踪监测。随着我国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经营步伐的加快,遥感技术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未来,仅用十几个人就管理几千上万亩大农场的场景,将不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