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家宝 摄 笔名寒星,生于70年,农民,陕西杨凌人。陕西省职工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委员,杨凌示范区作协会员。近年创作诗歌近千首。在《延河》《华语诗刊》《中国文学》《农业科技报》《陕西农村报》《宝鸡日报》《陕北诗报》等报刊发表诗歌100余首。著有诗集《素心》。
本期访谈嘉宾:赵勇(农民工诗人)
主持人:范墩子(农业科技报记者、中国作协会员)
范墩子:什么时候开始写诗的?你觉得诗歌给你带来了什么?
赵勇:在中学时代组建校园文学社,喜好并尝试着写诗一年多,毕业走上社会后搁笔,二十年后重新拾起笔。真正不停笔也就这四五年时间。诗歌实质就是文字打磨出的一把利刃,深层地剖析出生活所蕴含的苦乐与美丑,给予个体生命所需求的那部分。同时,写诗的过程也教会了我应该采取合适的方式,去积极地面对生活。
范墩子:你种过地,干过装修,现在仍在杨凌打工,你觉得诗歌与生活矛盾吗?你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
赵勇:诗歌取自于生活,又为生活锦上添花。在我眼里,无论务农,还是打工,都是对生活诗性的应对和表达,不存在矛盾。一个有思想的诗人,摄绝不会惧怕对生活的认知与感悟,只不过是表述的方式不同罢了。忙碌工作,闲暇写诗,相得益彰。
范墩子:请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你觉得优秀的诗歌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赵勇:与其他文学体裁一样,诗歌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不过是与写作者心心相通的问题。现代诗的写作是不拘一格的,需要有像对生活一样的认真态度,优秀的现代诗歌是一个时代人文精神的荟萃,可以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诗歌的美学力量与思想性是不可忽视的,会引导人们更亲密地投入热爱生活,并为之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