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脱贫攻坚战的重头戏,陕西在产业脱贫上下足“绣花功”,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了一个个卓有成效的扶贫模式,为全国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陕西经验。今年以来,陕西围绕产业脱贫布局了两大类8种主导产业、5大类27种小众产业,实现新增苹果面积近20万亩、猕猴桃4.6万亩、茶叶5.5万亩、中药材105万亩,发展养殖户10万多户,近40万户贫困户受益。
创新机制,为脱贫产业注入金融活水
作为全国八大茶区之一陕南茶区的核心区,陕西省平利县现有茶叶基地18万亩,产值10亿元。但是,对于很多平利县的贫困户而言,虽然有适合种植茶叶的土地,但是仍然没有进行茶叶种植。“主要还是没有产业发展资金。”平利县长安镇中原村贫困户高龙华道出了缘由。
随着平利县实施“5321”小额扶贫贴息贷款,高龙华成功申请到了5万元。“去年光绞股蓝茶就收入了两万多元,今年还新建了四亩山茶园,3年后就会有收益。”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的高龙华对产业脱贫政策赞不绝口。
资金是产业脱贫的源头活水。陕西农业厅把产业扶贫作为一号工程,汇聚多方资金投身产业扶贫:整合下放6亿元产业扶贫资金到56个贫困县、引导贫困县整合涉农资金125亿元、组建扶贫产业投资基金、降低信贷门槛、增设农业保险品种……同时,还成立协调调动国企、民企等参与产业扶贫,各类项目投资近50亿元等等。
主体带动,让贫困户在产业链上轻松脱贫
在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镇安县,针对贫困户产业发展难题,创新推行大户带、企业带、“三社带”的“三带”和联产、联业、联股、联营的“四联”模式。“‘三带四联’把贫困户牢牢地捆绑在产业链上,把产业链牢牢地捆绑在经济组织上,解决了农业规模小、农民组织程度低等问题。”镇安县委书记李波说。
“11天就赚了1.2万元,年底还有分红。”镇安县永乐镇中合村贫困户杨峰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养蚕能赚这么多钱。杨峰之所以能轻松脱贫,得益于峰源养蚕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在镇安县,已经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养蚕产业链。由陕西镇安百盛茧丝绸有限公司培育蚕种、订单回收成品,合作社负责小蚕集中供育和养蚕技术指导,贫困户在合作社带动下养蚕,时间短,致富快。
联股联工,让脱贫产业释放多重红利
“既带动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增收,又通过联股联工为贫困户提供资产性收益和劳务用工收益,让贫困户围绕‘一业’形成多元化增收渠道。”在岚皋县,明富魔芋公司总经理周益斌介绍道。
作为岚皋县农业龙头企业,明富魔芋公司积极带动贫困户发展魔芋,通过定点帮扶和辐射带动贫困户种植商品魔芋1500余亩,林下种芋5000余亩。今年贫困户邹武平一共种植林下魔芋25亩,大田魔芋5亩,预计年底可出售鲜芋5000公斤,收入近两万元。
在产业带动的同时,明富魔芋公司对其结对帮扶的两镇5个村贫困户197户确定为公司的虚拟股东,将政府投入的700万元作为股本金,按每户2万~4万元确定每户所持的虚拟股本,每年享受5%的资产性收益,实现利益长效分红。
“三变”改革,以集体经济保障长效脱贫
“以扶贫社为抓手,通过‘三变’改革,壮大集体经济,锻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让他们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留坝县农业局局长雷春华在谈到“三变”改革与脱贫攻坚时如是说。
去年8月,留坝县在11个村试点推行扶贫互助合作社,聚焦“三变”改革,引导和组织贫困群众自愿以土地林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投资入股扶贫社,发展集体股份合作经济,探索出了户户有产业、人人有股份、定期分红利的扶贫机制,把农村沉睡的资源盘活,变成可收益分红的资产,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历史性跨越,走出了一条稳定长效的产业脱贫之路。
贫困户张正发算了一笔账:1000元存到银行,一年顶多有20多元的利息,我们拿1000元入到扶贫社,才4个月就分了1500元的红利,这比存银行利息高多了!听张正发这么一说,贫困户们纷纷表示还要跟着扶贫社走,参与扶贫社组织的其他产业项目,多入股多分红。
通过“三变”改革发展集体经济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长效抓手。为大力推进“三变”改革,陕西省农业厅实施“百村示范千村试点万村推进”工程。目前陕西省已有2682个行政村启动“三变”改革,今年退出的贫困村已实现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
(据《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