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世界粮食日的前一天,袁隆平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湘两优900(超优千号)”实现平均亩产1149.02公斤,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最高纪录。与粮食相关的新闻总是大新闻!
我国有句老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而言,充足的粮食储备是保百姓饭碗的前提。在互联网普及,智能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粮食储备技术和管理手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创新驱动、高科技引领,守好管住“大国粮仓”,成为粮食储备行业发展的方向。
智能化管控储备粮看得见、管得好
不管哪个时期,储藏粮食一直都是一件很“有讲究”的事。即便是村民家里的小粮仓也必须得干净卫生、通风透气还必须不受潮。国家大型粮仓的管理就更“讲究”了,守住管好“大国粮仓”一直被视为国家的头等大事。
中储粮总公司信息统计部工程师苟有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储粮建立了一套智能化粮库在线监测系统,让中央储备粮的运营效率和集团管控力度大幅提高。管理粮食不再是仅仅依靠报表,而是直接管控到现场、到实地、到粮情的即时变化,真正实现了“看得见、管得住”。
苟有来介绍说,粮情监测系统以温湿度传感器为基础,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粮情变化趋势进行智能预警;智能出入库系统采用“一卡通”全流程管理和物联网设备,严把粮食入库关和出库关;粮食数量监测系统以监控视频为载体,可以直观地察看仓内粮食情况,24小时无盲点监测粮面变化情况并自动进行影像资料留存。
智能化粮库管理系统相当于中储粮总公司在全国各地所有直属粮仓建立起了“千里眼”,通过物联网技术和自动化设备,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实现到库点、到货位的穿透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做到粮食数量和质量管控的责任可追溯。
粮食控温,已实现智能化
粮食储存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温度,正所谓关键是控温,难点也是控温。
为了解决控温的问题,中储粮自主研发了氮气气调技术和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并在行业内率先推广运用。“这套技术在全世界也是领先的”,中储粮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张展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张展所说的氮气气调技术,是利用向粮仓中充入氮气的方式,防治储粮害虫、延缓品质变化、减少储粮损失,这是国际公认的绿色储粮技术。 而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是利用冬季粮堆自然蓄冷,夏季采用小功率风机将粮堆内部的冷空气从通风口抽出,均匀送到仓内空间,降低仓温、仓湿和表面粮温,实现常年低温(准低温)储粮。
在我国北方地区,这项技术有效实现了控温储粮,并有节能环保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大部分粮仓已经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实现自动测定参数,自动选择工作时机。
截至2016年底,中央储备粮科技储粮覆盖率已达到95%以上,综合损耗率全面控制在1%以内,其中氮气气调储粮技术改造1500多万吨,内环流控温储粮1700多万吨。
收购“一卡通”确保合格粮食入库
2015年开始,中储粮在政策性粮食收购领域全面推广应用“一卡通”系统,用信息化手段严格政策性收购全流程管理,强化风险防控。
这套系统打通了收储库点收购系统、直属库收购系统、分公司管理系统、总公司业务管理系统、银行网银支付系统、税务发票验证系统。通过打造数据交互、资金支付、监督预警等平台,实现从粮食入门登记、扦样检验、称重检斤、结算支付等全程信息化管理和责任可追溯。
目前,中储粮政策性收购“一卡通”系统已覆盖15个主产省的1万余家库点,并在政策性收购中作为收储库点资质审核的必备条件。(据《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