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扎下的穷根如何拔除?防止返贫的防线如何建立?扶贫干部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近日,记者分多路到基层蹲点调研,探究贫困地区脱贫的具体实践。
因地制宜,土地里刨出“金疙瘩”
安徽石台县七都镇河口村地处皖南,共有432户村民。2014年下半年,驻村第一书记李朝阳来河口村的时候,经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41户,差不多占了三分之一。
考察实地情况后李朝阳发现,这里山清水秀,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很好。于是,两年里,河口村先后成立了食用菌种植、生态富硒茶种植、生态黄牛养殖等合作社,贫困户都参与其中。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大家不仅脱了贫,还走上了致富路。
2015年9月,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兰西镇林盛村第一书记马国泽到任后,仔细研究当地的条件,决定从黑土地里刨出一条致富路,带领村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绿色有机农副产品,种植小杂粮和一些新奇果蔬,采用“互联网+”的销售模式,还创办了“呼兰河右岸”品牌。当地的贫困村民没想到,看似普通的土地里也能长出“金疙瘩”。
稳扎稳打,筑牢防止返贫防线
在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城北镇,小小的草绳成了1208户贫困户的致富纽带。经过调研,镇里决定提供50台稻草编织机租赁给贫困户,培训村民草编技能,把多余的田间稻草“变废为宝”量产编织草绳,并帮当地村民打开了“草绳”销路。这样一来,既保证了当地草绳产业持续发展,又为将来可持续增收打下坚实基础。2016年,城北镇有475户贫困户脱贫,今年预计还将帮助500户实现脱贫。
“不仅要脱贫,更要防止返贫,让贫困居民过上安心日子。”吉林省委办公厅专职督察员、帮扶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张滨说,经过一年多来的精准扶贫,工作组为高岭“量身订制”了貂园、驴园、牛园等产业项目,通过贫困户入股分红和推动村民学习专业养殖知识等形式,带动贫困人口不断提高致富技能。
精准发力,扶贫干部各显神通
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奠安乡马坪村地处黄土丘陵地带,村里耕地少,贫困问题一直难以解决。驻村第一书记杨鹏说,深入调研后,工作队决定利用优良气候条件、饲草生长旺盛的特点,发展养牛业,驻村扶贫工作队着实花了不少力气。
针对村民启动资金不足等问题,扶贫干部们下功夫排查摸底,除现有养殖户外,把有养殖能力的农户都动员起来,争取金融部门贷款支持,解决发展资金短缺问题。扶贫干部们的努力见了成效。目前,马坪村养牛户达到19家,今年总存栏达到120头。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科学调动资源,将各地优势和市场对接,为农民的产品找到正确‘出口’,加强贫困人口和所在地区自身能力培养,是扶贫干部从事扶贫工作的核心任务。”吉林省委办公厅驻高岭村第一书记刘东明说,脱贫攻坚不仅要为地方“输血”,更要让农村可以持续“造血”。(据《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