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蓝莓等浆果好吃又营养丰富,但是其保鲜难是长久以来困扰浆果产业的一个共同性难题。如今,这个难题已被破解。近日,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海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协同参与完成的“特色浆果采后保鲜加工关键技术与应用”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目前,该项成果已陆续应用,帮助20多家企业新增销售额34.7亿元。
参与“特色浆果采后保鲜加工关键技术与应用”这一项目的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食品学院孙金才教授介绍说,浆果种类较多,在宁波地区比较常见的浆果种类主要是杨梅、草莓和桑葚。不过,杨梅、草莓、桑葚这类浆果极易腐烂,很难保鲜。就拿杨梅来说,梅农在早上采摘完杨梅后,一般就近直接流通到市场进行销售,而部分需要长途运输的在经过简单保鲜包装后再进行流通,整个过程一般不会超过2天,否则杨梅就很容易变质。“像杨梅这一类的浆果因没有表皮,肉质果实直接暴露在外面,比那些有一层薄薄表皮的蓝莓、葡萄、猕猴桃等浆果更难贮藏。”孙教授介绍说。
针对这个行业共同性难题,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联合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海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组建项目研究小组,同时还邀请多名海外专家担任管理、研发、销售工程师和顾问,共同研究和探索相关解决办法。经过多年协作攻关,研究小组研建了一套实用的浆果保鲜关键核心技术。“我们在浆果品种选择、种植、培养、采摘、加工、包装以及最后的贮藏和运输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介入。”孙教授说。
据孙教授介绍,项目组研发出了安全配套材料和高效实用装备,其最终创新成果最大程度保持了果实品质,减少腐烂率30%~40%,使物流保鲜期延长2~3倍,解决了浆果产品采后易腐烂的难题并成功面向行业推广和应用。据了解,中国农学会组织的专家委员会评价该项目: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悉,该项成果已陆续应用于省内外等20多家企业、合作社,累计新增销售额34.7亿元,利润4.0亿元。“技术成果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成本低,有效提升浆果商品化保鲜技术水平,其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孙教授说。(据《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