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三农视点 各地动态 惠农政策 扶贫开发 创业致富 农村维权 美丽乡村 前沿科技 科技杨凌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种植养殖 绿色农资 农产品安全 涉农企业 家庭农场 专业合作社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东港草莓何以走向全球
文章字数:1836
  上世纪90年代,辽宁东港市草莓产业开始起步于小规模、家庭式的生产经营,全市草莓栽培面积仅2万多亩,总产量5万多吨,总产值3亿元左右,草莓的销售基本依靠一家一户的地摊式销售。而到2016年,东港草莓产业总产值已达49亿元,产品远销国内外。这种变化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春日的清晨,辽宁省东港市椅圈镇马家岗村汇心草莓合作社一派繁忙,采摘、检斤、装箱、装车。“一颗成熟的草莓被采摘下来后,就迅速进入倒计时:15℃以下可以存放两天,36小时后腐烂率将达到17%。”辽宁一家科技公司负责人就和200多户社员一起从事这种娇贵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草莓每天不是坐专车就是坐飞机”。
  2016年,东港市草莓生产面积达到19万亩,产量47万吨,分别占全国草莓面积、产量的6.4%、12%,总产值达49亿元,牢牢坐稳“中国草莓第一县城”。全市有上百家企业从事草莓生产、加工和商贸,年出口草莓制品近4万吨,出口创汇达3500多万美元。 
  掌握核心技术 建完整产业链
  上世纪90年代,东港草莓产业处于小规模、家庭式的生产经营状态,全市草莓栽培面积仅2万多亩,总产量5万多吨,总产值3亿元左右。草莓的销售基本依靠一家一户的地摊销售。就在这时,东港市在长山镇组建了东港草莓研究所,主攻技术关。100多名草莓科技工作者常年活跃在田间大棚,为草莓质量安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全市草莓生产完全按出口草莓种植标准、加工技术规程等一系列技术标准执行,为东港草莓走向世界提供了安全保障。东港草莓研究所还从日本、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引进草莓专家,在为东港草莓注入最先进科技元素的同时,也让东港在种苗生产、草莓种植管理技术方面领先全国。
  “我们的科研基地内,一字架立体栽培模式、物理生物防控技术、光照补充调节技术、杂交品种选育等科研成果日趋成熟,并逐一推广到农户的大棚里。”辽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王春花说。
  为了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东港市引导种植大户通过反租倒包等形式,在所有乡镇都建设了高标准示范园区,同时为农民提供全覆盖的科技培训。“你瞧,我这大棚里种的是草莓脱毒种苗,铺设的是滴灌带,垄上覆盖着黑膜,棚顶悬挂的是硫磺熏蒸防治白粉病的吊袋,加上自动温控系统的运用,种出的草莓个大、色亮、形美、味佳。”椅圈镇李家店村的孙立军说。
  为壮大产业,东港还努力推动草莓产品向精深加工发展。多年来,东港市重点扶持了一批草莓深加工企业,草莓产品已形成罐头、果脯、果酱、果酒、果粉等10余个系列30多个品种。目前,东港草莓深加工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到新加坡、日本、韩国、俄罗斯、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我们拥有自有草莓种植基地,同时每年也与农户进行订单收购,占公司加工需求量的六成。”辽宁一家食品公司负责人说,在个别年份遭遇不利市场行情时,公司始终坚持与农民的订单收购,为的就是保护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维持东港草莓产业的活力。
  如今,东港市草莓产业已构建起“企业+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生产模式,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种植户在家门口就能将草莓卖个好价钱。
   加大电商营销 开展人才培训
  “往年同期,我们主要靠线下渠道营销。今年加大了电子商务营销力度,通过各种电商平台开展线上销售,尤其加强与电商巨头的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有190多户成员的马家岗草莓公社理事长于和春告诉笔者,他们主要是整车配发草莓,同时也接线上订单。
  经过几年的探索发展,以草莓为代表的电商产业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2015年东港市举办了全国草莓微商大会,通过微商的作用,将东港草莓销往全国,打响知名度;2016年,由东港牵头成立的中国草莓产业网正式上线运营,该网站旨在以东港草莓产业为中心,聚合全国草莓及其上下游相关企业,打通草莓产业链;在第12届中国草莓文化节上,东港市政府与京东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就地理标志性产品电商上行、农村电商发展、电商人才培训、互联网金融等领域进行全方位合作。
  从去年初开始,东港市开展了大规模的电商宣传和培训工作,全市参加培训近万人次,东港青年创业热情空前高涨。截至目前,东港已建设3个电商产业园、5个电商平台、18个乡镇级电商服务中心、162个村级电商服务站,各类网店达到15000多家,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30多亿元。
  “通过电商特色营销渠道,草莓的利润空间较传统模式高出50%以上。”东港一家浆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告诉笔者。虽然东港今年草莓亩产有所下降,但产值却明显增加,且电商销量占总销量的80%。东港市电商办常务副主任刘正卿感叹,“互联网+特色农业”正在为传统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张允强)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