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随着“互联网+”概念深入人心,农村电商如雨后春笋般增长,发展态势迅猛。激荡农村电商潮流,不乏有电商企业的身影,更有返乡青年、农民工等“乡土力量”,他们在这片领域中创新、创业,充分展现农村电商的优势,在拉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关注农村电商,我们秉承“立足农村、促进农业、服务农民”的理念,解读政策领域的重点要点,分析创新层次的先进典型,支招经营方面的疑点难点,拉近农村电商与农民朋友的“亲近感”,以图厚植电商热土,推动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年来,农村电商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也成为不少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在众多电商企业瓜分农村电商这块“蛋糕”之余,物流体系落后、农产品交易标准欠缺、品牌知名度不足等问题却成了发展的“桎梏”。陕西省新丝路电子商务研究院院长董驰在谈及农村电商发展时,提出县域电商发展要找准地域基因、发挥政策扶持资金的催化作用,让“悬着的”农村电商平稳落地。
顶层设计先行,找准基因与定位
我国电商是自发式发起、裂变式生长,在重重重压下,农村电商步履维艰,而要从根本上找到入口,必须精准定位,因地制宜。董驰指出,应当结合区域实际,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以“我有,别人没有”为优势,主动融入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特色旅游;把“我有”作为区域主打品牌来打造,把特色农产品、特色旅游、休闲养生作为电子商务的主攻方向,不断丰富提升农产品品质,加强旅游服务,不断推动现代技术和传统农业的融合。
发挥政策资金催化作用,
各方协同增效
董驰表示,政府要将扶持资金作为撬动农村电商发展的“杠杆”,一方面协调商务、人社、农林、科技等部门的资金和力量,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当地龙头企业、返乡创业群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扶持资金的“酵母”作用,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和电商交易额。同时,要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机制进行调研、规划,建立健全电子商务扶持、激励、服务体系,激发区域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为农村电商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县域电商发展应向镇级下沉
农村电商在县域发展已成为新常态,国家电商进农村工作一般都将县作为区域经济的基本单位,这对于山大沟深的偏远和贫困地区或许合适,但对于经济发展较为充分,交通便利的地区就未必合适。以关中地区的陕西泾阳县为例,经过充分调研后,董驰博士团队发现,以乡镇为基本单位,实现县域电商“一镇一特色”的错位发展格局,形成各乡镇之间的分工协作,才是更为现实和有效的选择。将镇级电商作为突破口,结合特色旅游,特色农产品,镇域文化底蕴等,打造特色的全产业模式,实现镇级电商发展“百家争鸣”的局面。
打造“一县一品”,应该“政府造浪,企业捕鱼”
和东部农村电商发展较为充分的地区相比,西部各地共同的短板是缺乏品牌,缺乏总体规划和布局,很容易做成小而全的“杂货铺”,很难做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县域大单品。但随着国家电商进农村项目的推进,西部很多县域对电商的重视程度高于东部,这是当前西部农村电商发展的有利条件。“一县一品”是区域品牌塑造比较方便的表述,区域品牌即可以缩小到镇村来讲小产地的故事,也可以突破县域实现品牌更强力的辐射。总体而言,应该充分发挥政府扶持资金的“第一推动力”,以各方一盘棋的态度,协同各方资金和能量,形成“政府造浪、企业捕鱼”的局面,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创造流量,由县域企业对流量进行有效收割。建立农村电商分层人才培训体系
全国范围看,西部农村电商发展总体较为滞后,具体而言,是因人才和培训的缺失。董驰认为,政府应利用商务、税务、工商等职能部门和团委、科协等群体组织优势,宣传电子商务,吸引城乡青年、返乡青年、大学毕业生等从事农村电商,以壮大电子商务经营群体。在此基础上,要对经营群体进行分层培训,加强行业间交流学习,引进电商发展新理念,提高其素质和专业能力,逐步培育电商行业组织和本土社会服务组织,为农村电商发展持续注入新鲜血液。(本报记者蔡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