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三农视点 各地动态 惠农政策 扶贫开发 创业致富 农村维权 美丽乡村 前沿科技 科技杨凌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种植养殖 绿色农资 农产品安全 涉农企业 家庭农场 专业合作社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一心为农终不悔
——记甘肃庆阳三农创新合作社理事长郑效华
文章字数:1221
郑效华的“农家书屋”

    本报记者 陈萍
    他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名石油工人,曾在人民大会堂参加过第三届中国农村改革论坛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表彰大会,并获得“新农村典型任务”光荣称号,他就是甘肃庆阳三农创新合作社理事长郑效华。
    幼年丧亲不忘回报家乡
    郑效华出生于1953年4月,4岁失去双亲,姊妹8人全靠吃百家饭长大。1979年,参加工作不久的他,跑遍庆阳市辖区内的乡、镇和部分行政村后,开始为农民的艰苦生活状况而发愁,总想着为农民做些什么,经过再三思索,他向单位请假,自己筹款筹粮,只身前往北京,与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我国农业发展的难点和出路。
    在随后的二十几年时间里,郑效华做出了许多惊人之举。一次性从所在的乡邮政所向全国各地的涉农单位发出了三千多封关于农业发展的探讨函;一次性花费2万元订了3000份涉农报刊杂志向甘肃庆阳的146个乡、镇及部分行政村赠阅;自费租赁宾馆邀请北京、上海等地的专家学者共聚庆阳探讨“三农”问题;倡议在宁县中村乡的刘家、邓家、车坪、东庄四村成立富农专业合作社……
    一路奔波,直到2004年,56岁的郑效华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离开了他热爱30多年的工作岗位。“几十年来,我被党培养教育,现在,我要知恩图报,回报家乡。”退休后的郑效华,离开了西安,只身回到了曾经生他养他的宁县中村乡西庄村,开始了创业。
    不断探索发展多项产业
    郑效华在距离村庄三公里外的田地里,盖了三间砖瓦房,成立了庆阳三农创新合作社。就在这小小的屋子里,点燃了他的梦想和希望。
    西庄村一直以种植小麦、玉米、油菜等农作物为主,农民收入低,为了改变当地农民的种植观念,他一直在外考察和取经。2007年,他自筹3万元资金,建起了一座蔬菜大棚,花费10万余元,从陕西蓝田引种了木瓜和雪莲果,当年,雪莲果试种成功,他将成熟的雪莲果免费送给村民们品尝,在得到大家的认可后,有部分村民主动提出要种植雪莲果。
    同时,为了扩大合作社规模,郑效华先后发展了苜蓿种植基地、风景苗木种植基地、核桃种植基地等8处基地,总面积2000多亩,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创办“农家书屋”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甘肃宁县是果业大县,苹果成为该县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于是,宁县果业局大力鼓励农民种植苹果,并给予相关政策进行扶持。郑效华得知这一信息后,结合政策,带动当地农民发展苹果产业。
    为了提高农民文化水平,郑效华长达16年,一直订阅《农业科技报》、《农民日报》、《河南农村报》、《人民日报》和《河北农民报》等报刊,为了不让农民在种养方面走弯路,他将自己多年征订的涉农报刊免费赠阅给村委会,在村上开办“农家书屋”,方便农民朋友阅读,使他们从中受益。
    郑效华基地多,管理起来比较繁琐,于是,他准备将这些基地联合起来,成立庆阳三农创业发展总基地。“我的基地多,管理起来不方便,必须要建立现代化农业管理模式,形成网络化管理,由于条件艰苦,多年来,合作社都迟迟没有通电,希望相关部门尽快解决此问题,让合作社早日通电,使其更好更快的为农民服务。”郑效华语重心长的说道。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