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三农视点 各地动态 惠农政策 扶贫开发 创业致富 农村维权 美丽乡村 前沿科技 科技杨凌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种植养殖 绿色农资 农产品安全 涉农企业 家庭农场 专业合作社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一位村支书的生前事和身后名
——追记倒在扶贫一线的贵州印江县川岩村村支书张曙光
文章字数:1182
张曙光的父亲看儿子生前的笔记本

    “活着不一定要鲜艳,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颜色。”这是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川岩村村支书张曙光生前写下的一句话。从1996年担任村会计算起,张曙光已经连续干了20年村干部,其中连续三届是村支书。9月4日,在帮一户硬化公路边的贫困户危房改造拉电线时,他不慎从楼梯上摔下,再也没有醒来。
   用尽一生修好路,想方设法拔穷根
    1989年,高中毕业的张曙光因为家境贫寒,放弃求学,南下广东打工。1996年回家时,在老支书田儒祖开导下,他当起了村会计,并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
    要想富,先修路。早在1987年秋,通村公路就开始动工,村民一起凑了3万多元,又肩挑背驮一起填方、砌石、打炮眼。到1994年,进村路终于通了。但新问题出现了,道路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速度。由于修得早,道路窄、一直未硬化,大车小车碾压,路面越来越差。2004年,张曙光又在村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活生生带领大家修出了一条水泥路。
    2012年,张曙光又开始向上争取4.7公里环村路硬化资金,交通局、国土局等部门不知跑了多少遍。直到今年6月,这条硬化路开工。
    前期他协调了大量的占地、迁坟、拆房等群众工作。田儒芬是村里的贫困户,一间土木房和一间猪圈,公路要从她家后面经过,需拆除一角。在张曙光的动员下,田儒芬答应了,房屋拆了,和儿子到外面租房住。可新修房子的地基刚挖出来,就在帮助她家拉电线时,张曙光不慎从楼梯摔下来,再也没有醒来。
    群众记恩情,自发帮忙打谷子
    来到张曙光家里,76岁的父亲张羽松刚从地里背南瓜回来。缓了一口气,他说:“一大早,我还没起床,就听见坝上轰隆隆的打谷声,起来一看,才知道有人在帮我家打谷子。”顶着烈日,村民田仙梅带着两个儿子,和其他几位自发的群众一起来到张曙光家的稻田里。有的挥舞着镰刀,有的在打谷机旁忙碌,有的用背篓把一包包稻谷搬到张曙光家屋檐下。
    “川岩村名字不好听,应改名叫幸福村。”面容憔悴的村主任王正红坐在板凳上说,曙光生前一直有这个愿望。他介绍,全村226户935人,其中有贫困户94户贫困人口226人。
    干部受感染,助他完成心愿
    正午时分,坐在院坝的樟树绿荫下,张羽松从一堆笔记中抽出一本,朗读起来:不让公务在我这里延误,不让差错在我这里发生,不让工作在我这里中断,不让办事的群众在我这里受到冷落,不让各种政策在我这里受到影响……
    鹅岭街道办主任刘刚回忆,去年县里举办村干部脱贫业务培训班,培训时间为3天。他背着妻子一起上课,看到这幕情景,一同来培训的村干部无不动容。“既要顾小家也要顾大家,其实能感受到他背负的压力有多大,但是他从不言苦叫累,工作从来不拖后腿,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刘刚说。
    去年乡镇区划调整,川岩村被划到了鹅岭街道办。“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这是他在脱贫攻坚战中用心、用情、用力的真实写照,全体党员干部都要向他学习,各级部门一定要帮助他完成心愿。”印江县委书记田艳在慰问张曙光家人时说。(向定杰)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