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5月,全国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对打赢脱贫攻坚战意义何在?此轮整合有何亮点?如何推进?财政部副部长胡静林6月27日就此接受了记者采访。
基层:知道哪儿疼,没法开方抓药
打赢脱贫攻坚战,资金保障是关键。近年来,中央财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多渠道增加扶贫开发投入,逐步构建了针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财政综合扶贫政策体系。
胡静林介绍,初步统计,2015年中央财政用于支持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农业生产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社会事业等综合扶贫投入近5000亿元。就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而言,2016年安排补助地方资金规模达到660.95亿元,比上年增长43.4%。地方财政也较大幅度增加了扶贫投入。
“从某种程度讲,贫困县并‘不差钱’,关键是要管好用好各类财政资金。”胡静林说。
他指出,在扶贫投入规模不断增加的同时,贫困地区涉农资金使用管理仍面临不少问题。比如,“基层最知道自己哪儿疼,却没法开方抓药”,上下权责不匹配,贫困县没有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自主权;此外,“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项目和资金“碎片化”安排使用,“专款专用”制约了精准扶贫措施的落地。
扶贫投入: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国办文件列出了近20项可以整合使用的中央支农资金。胡静林说,此次试点核心就是要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给予贫困县更多的自主权,最终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
我国目前有832个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根据部署,2016年要选择不少于三分之一的贫困县开展试点。2017年,试点推广到全部贫困县。
“贫困地区涉农资金整合是一次意义深远的重大改革,力度前所未有。”胡静林说,这次改革是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和强力推动下实施的,此次试点对政府部门来说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中央部门不仅要把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交给贫困县,而且要花更大精力,加强管理和服务,是各部门推进“放管服”的重要体现。整合的关键在于打破不同资金之间的“壁垒”,这样贫困县可以对症下药,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
他指出,这一试点也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要实现精准,就必须下放权限,必须打破束缚,改变资金“碎片化”状况,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项目平台,确保资金投向最重要的方向、最关键的环节、最准确的对象。
贫困县:重点做好“接”和“用”
在胡静林看来,推进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一方面有关部门要舍得放手,做好“放管服”的文章;另一方面,贫困县作为实施主体,重点要做好“接”和“用”的文章,敢于接、接得住、接得好,推动工作重心从“要到钱”向“花好钱”转变。
胡静林说,以往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以“拼盘式”为主,整合难以彻底,基层担心整合后部门不给钱,担心“打酱油的钱买醋“被追责,个别的还以此为借口不作为。这次涉农资金改革目标更精准、决心更大、条件更好。
他介绍,目前,纳入整合的资金范围已明确并授权贫困县自主使用。审计署专门发文,明确“对继续限定财政涉农资金具体用途或干扰统筹整合使用的,要坚决查处、坚决曝光”。财政部也将从资金分配方面为整合提供有力的资金和制度保障,让积极推进资金整合的贫困县在资金分配上能够得到更好的支持。
加强监管考核:避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
资金安全关乎改革成效。胡静林说,贫困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核心是将大规模资金项目的审批权限下放。如果忽视监管,简单地“一放了之”就有可能出现“一放就乱”的问题。因此试点重点要做好监管和考核工作。
一是要全面实行公开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监督,进一步创新公开公示方式,准确有效传递信息,便于群众接受和社会监督。
二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贫困县对涉农资金管理监督负首要责任,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委会也要深度参与。对监督不到位的,要严肃追责。
三要强化绩效考核。要把脱贫成效作为衡量整合成果的主要标准,考核结果要通报,建立奖优罚劣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