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申昕光
自去年以来,“供给侧改革”这一话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农业领域“供给侧改革”也备受农民关注。目前,畜禽养殖行业正经历持续的产能去化,有望成为新阶段农业领域中最成功的“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对养殖业影响巨大
养殖业作为农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养殖业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养殖业“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转变生产模式,提高养殖规模化程度,提高养殖业整体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进而增强价格和供给的市场稳定性,使肉、蛋、奶等畜产品的供应、品种以及质量更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任战军表示,“供给侧改革”可以极大的提高我国养殖业整体的规模化程度,并通过加强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养殖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于我国未来养殖业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去产能”是养殖市场的典型特征
2015年,我国养殖市场发展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去产能”。据统计,2015年中国仔猪补栏总量同比下降7.33%,出栏总量同比下降4.03%,年末存栏同比下降3.06%。肉禽方面,补栏总量同比增长4.74%,出栏增长3.18%,年末存栏同比增长9.97%;蛋禽方面补栏总量同比下降1.60%,淘汰出栏总量同比增长6.30%,年末养殖存栏总量同比下降0.75%。
任战军表示,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正常的。随着这几年进口肉制品的不断引进,对国内市场势必造成冲击,再加上我国养殖行业整体存栏原始基数比较大,需要这样的市场竞争,让养殖户们意识到质量重于数量这个问题。同时,随着“去产能”的进一步推进,很多不达标的养殖企业会退出市场,进而提高我国养殖业的整体质量。
养殖业“供给侧改革”究竟怎么改?
那么,养殖业“供给侧改革”究竟应该怎么改?任战军认为,过去的养殖业更多的是作为农民增收的手段之一,技术含量低、饲养规模低、饲养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低、饲养环境差等,都严重制约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事关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与身体健康的养殖业必须要深化改革,要以创新的手段来改善养殖业的生产模式,提高规模化水平和从业者整体素质。“只有实现了创新,才能实现提高劳动效率、提升产品质量这个改革目的。”任战军说。
想解决我国养殖业所面临的严峻局面,就必须加强养殖业的“供给侧改革”,改的不仅仅是生产,更是我国养殖业实现再次振兴与腾飞的一种决心和态度。俗话说“好饭不怕晚、好话不嫌慢”,养殖业“供给侧改革”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