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海明 实习生 丁义锋
核桃产业一直是陕西陇县果业发展的重头产业。已有千年种植历史的陇县核桃1953年起出口创汇,2011年“香玲”核桃荣获首届中国核桃节“金奖”,2013年陇县又获得“国家绿色核桃生产标准化示范区”称号。一直以来,核桃产业在陇县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十三五”期间,陇县将如何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推动核桃产业跨越式发展,借助科技来补齐产业短板,加快农民增收步伐,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为此,4月18日,记者采访了陇县果业局副局长张晓瑞。
记者:局长,您好!核桃种植在陇县已有千年的历史,也曾是我国核桃产业出口的免检产品,您能谈一下,陇县发展核桃产业有什么优势吗?
张晓瑞:首先,自然条件适宜。陇县位于渭北旱塬西部,土地资源丰富,年均气温8~15℃,年均降雨量不低于500毫米,海拔不超过1800米,是优质核桃生产的最佳优生区。其次,区位优势明显。陇县位于陕甘宁“三省通衢”之地、宝汉高速、宝中铁路等穿境而过,陇县目前已是西北五省,乃至云南、贵州、四川核桃商云集交易的集散地,优越的地缘优势为核桃产品集散创造了条件。再次,产业基础雄厚。从七十年代开始,陇县先后开展了核桃选优、早实核桃优良品系区域试验等科研项目,荣获部、省、市科技进步奖五项,培养锻炼出了一大批核桃栽培技术人才和农民技术骨干。最后,陇县历届政府都高度重视核桃产业发展,将核桃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常抓不懈。县里成立核桃产业化办公室,制订全县核桃产业长期发展战略,指导核桃产业种植和销售,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陇县核桃试验示范基地作为科技支撑,增强了服务体系。
记者:在核桃产业发展过程中,您认为陇县应如何借助科技来补齐产业短板,促进核桃产业长久发展?
张晓瑞:“十二五”期间,陇县核桃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全国主产区之一,全县结合核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制约因素,及时调整结构、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提高产业效益。突显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不断推进品种的升级换代。陇县核桃树种老化现象比较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县里选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陇县核桃试验示范基地培育出来的香玲、辽核、西扶等优势品种,对老品种进行“高接换优”,实施品种改良,核桃由原来的10年结果到现在的3~5年结果,产量和品质明显提升。
其次,科技种植,科学管理。受鸟种、天管、人收思想的影响,目前陇县科学技术推广速度比较慢,新品种标准化栽培技术普及率低。为此,全县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引进适合当地的种植和管理技术,采用“覆膜穴贮肥水法”,解决了多年来核桃园缺水、不保肥、种植难问题;应用“拉枝”技术,提高了单株产量,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病率;使用“旋耕除草”法,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
再次,打造统一的核桃品牌,拓展产业链。目前,陇县的品牌运作才刚刚开始,深加工能力不强,产业规模不够大,致使陇县核桃只能以原料的形式进入销售市场,极大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升。近几年,陇县加快了核桃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利用国家对“三农”政策的支持,吸引有经济实力的、其他行业的有识人士转型到核桃种植、深加工上来,着力打造统一的核桃品牌,改变核桃品牌杂乱的现状,提高人们的品牌价值意识。
最后,发展现代果业,围绕果畜互动促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逐步由现有的管理技术向“管理技术+生态循环+有机标准+保障设施”的方向发展,搞好示范典型,发展专业合作社,提升果农素质。另外,发展绿色果品畜牧业能为果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有机肥。通过使用农家肥,促进果园有机质含量至少提高到1.5%。同时搞好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建设生态果园。
记者:在“十三五”期间,陇县在核桃产业的发展上有什么规划?
张晓瑞:以自然资源为依托,坚持市场引导、政策扶持、项目支撑、示范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以实施标准化示范园、低产林改造、产业化经营建设为重点,继续推广“覆膜穴贮肥水法”,“拉枝”技术,“旋耕除草”法。按照一乡一业一园区,一村一品一组织发展模式,全面推行园区建设规模化,栽培管理园艺化,生产加工标准化,品牌经营市场化,配套服务社会化。努力打造中国核桃第一大县,让陇县成为西北地区真正有影响力的核桃集散地。
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正确引导,更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和种植,科技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主导因素,深加工和生态观光农业已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下一步,陇县将依托科技的力量,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推进核桃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