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三农视点 各地动态 惠农政策 扶贫开发 创业致富 农村维权 美丽乡村 前沿科技 科技杨凌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种植养殖 绿色农资 农产品安全 涉农企业 家庭农场 专业合作社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组织贫困农民从黑龙江南下广东湛江种马铃薯,创快速脱贫奇迹
三位女党员合唱一台“土豆大戏”
文章字数:3560

    

    黑龙江农民董亮怎么也想不到,有朝一日他会纵贯整个中国大陆,从“冷极”跑到“热极”种马铃薯;南下湛江种薯的27户贫困农民做梦也想不到,他们仅用了半年就创造了甩掉贫困帽子的奇迹。
    这些“想不到”,要从三位女共产党员合唱一台“马铃薯大戏”说起。
    “背”出来的“北薯南种”
    张桂云:不是支书赛“支书”,带领社员创品牌闯市场
    3月,东北大地仍是冰封时节,在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草谭镇东港村,黑龙江省望奎县贫困户董亮种的170亩马铃薯开始收获,亩产超过4000斤,来自浙江的收购商已把挂车开到地头,每市斤收购价1.25元,每亩纯利润2000多元。
    董亮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现实!他2015年10月来到广东种马铃薯,不到半年就能挣几十万元!
    包括董亮一起南下的27户贫困农民,收获了4800亩优质马铃薯,创造半年脱贫致富的奇迹。
    比董亮还高兴的还有两位女党员,她俩悄悄流下了喜悦的泪。这两位女党员,一位是望奎县顺达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简称顺达合作社)原理事长张桂云,一位是望奎县东郊镇党委书记李亚文。
    作为传统产粮大县和大兴安岭南麓连片特困地区县,黑龙江省望奎县主要种植玉米和马铃薯。东郊镇正白前二村是远近闻名的传统马铃薯种植区,但种出来的马铃薯一直卖不上好价。
    高中毕业不久的张桂云心里很着急。听说马铃薯在辽宁省吃香,于是就自己坐火车背着马铃薯去卖。一次背100斤马铃薯,卖出后赚30元钱,回来再把利润分给村民。后来她就撺掇其他村民都去卖。
    1998年,张桂云有了更多商业经验,认识到了商标能带来重要的价值。那一年,她不顾别人的白眼和嘲笑,跑了十几趟北京,终于给当地马铃薯注册了“黄麻子”商标。
    这一做法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一下就把东郊镇的马铃薯价格给抬上来了。张桂云带富了村民,虽然不是村支书,却有着村支书一样的威望。
    风风火火的张桂云不断给村民带来惊喜,给望奎县马铃薯种植带来更大变化的,是张桂云第二次背马铃薯南下。
    2011年,在黑龙江省和广东省的一个商品薯对接会上,时任东郊镇党委副书记李亚文和张桂云听到了一个信息:黑龙江的马铃薯,只能在1至5月期间供应广东省市场,每市斤价格在1元左右,但运费却有三四毛钱之高,因此农民没有多大利润。
    张桂云一直琢磨着其中的商机,就来向李亚文问计。当时已升任东郊镇党委书记的李亚文决定,在广东省当地搞种薯试验,如果成功,一来可实现马铃薯品质的优化,二来可节省大量运费,这个大胆的想法随即被付诸实施。
    2012年春,两个女人背了100斤马铃薯种薯直接来到广东找适种的土壤。两人拿了一张地图南下,从惠州到开平,后来又来到湛江。
    为了省钱,两个女人风餐露宿。一次去一个农场考察的路上,突然刮起了台风,台风裹挟着密集的雨点,把她们花低价雇用的小三轮车掀翻,人也被甩到泥水里。两个女人坐地上哭了一会儿后,擦干眼泪继续前行。
    她俩一次又一次南下,后来她们来到湛江遂溪县洋青镇,一个镇的办事员把两人当成上访的,左拦右阻不让上楼。最终时任洋青镇镇长庞宇被二人的闯劲与真诚感动,决定拿出一块地试种北方马铃薯,结果一试成功。
    2014年冬天,她们在遂溪县试种了500亩北方马铃薯,亩产高达5000斤,每斤卖到1.3元,产量和价格分别高出黑龙江省马铃薯近一倍。
    于是,张桂云又做了一个决定——辞去合作社理事长,一门心思负责“北薯南种”业务,专门跑市场、签订单。
    如今,57岁的张桂云正打算进一步扩大北薯南种规模,然后再把马铃薯卖到东南亚市场。
    串起粒粒“散薯”的“薯”联社
    李亚文:不是理事长赛“理事长”,引领薯农成立合作社,拧成一股绳闯市场
    市场起起伏伏,种马铃薯一波三折,充满着汗水和泪水。
    东郊镇正白前二村四分之三的村民以种马铃薯为生。面对前来收薯的商家,村民们年年激烈地竞相压价,恶性竞争使所有农户挣扎在赔本边缘。
    2008年9月又是马铃薯收获季,村民们把售价压到3毛钱一斤。刚当上东郊镇党委副书记的李亚文看不下去了,她把几个斗得水火不相容的村民叫到一起:“走,请你们喝酒去。”
    李亚文把他们狠狠教训了一番:“这样互相压价,你们谁也别想挣钱。窝里斗算什么能耐?你们能不能一致对外形成个统一价,卖到三毛七八一斤?大家多少得挣点!”面对声色俱厉的女干部,几个“屯大爷”惭愧地低下了头。
    第二天一大早,就有村民兴奋地给李亚文打来电话:全村马铃薯一个价,一斤卖4毛!那一年,全村马铃薯薯农都没少赚钱。
    2009年春种,尝到甜头的村民再次问计于李亚文。刚当上镇长的李亚文大胆建言:“拧成一股绳闯市场,成立合作社。”李亚文作为领办人,帮助办了全部手续,很快,顺达合作社成立了,她又动员马铃薯经纪人张桂云任理事长,18户村民携700亩耕地入社。
    李亚文不是理事长,但社员们总是喊她“理事长”。在顺达合作社的示范下,东郊镇建起了一个又一个马铃薯种植合作社,最多时达到了21个,形成了一股又一股农民闯市场的力量。
    东郊镇10万亩耕地一多半种马铃薯,倒茬成了最大瓶颈。张桂云再次向李亚文求援。李亚文把眼光瞄上了相邻乡镇,2013年开始,顺达合作社先后在通江镇和火箭镇流转土地种薯成功。
    没想到,李亚文这一招促成了一桩“姻缘”。当年底,东郊镇顺达合作社和火箭镇庚国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祥和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禾丰农业合作社一拍即合,联合组成望奎县龙薯现代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简称龙薯联社),这个合作社“航母”规模经营达3.6万亩。
    随着“北薯南种”试验成功,2015年秋天,龙薯联社在遂溪县又流转到4800亩地,而且全部与商家签了订单。
    专门挑选27户贫困户南下种薯,半年脱贫的奇迹振奋了龙薯联社,他们决定扩大在广东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再带动200个贫困户脱贫致富。这些贫困户不仅有钱可赚,还可以在南方享受一个温暖的冬季,这是一种“休闲农业”。
    发展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李亚文这个领办人也感受到了瓶颈:“下一步真的不知该咋办了,合作社该向什么方向发展,党委和政府该如何为合作社服务,我是真困惑了。”
    正在拉长的“薯”业链
    单伟红:不是服务员赛“服务员”,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在2016年黑龙江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绥化市代表团的第一次讨论会热闹非凡。望奎县委书记单伟红在介绍马铃薯产业时,突然从兜里掏出来一个马铃薯。这是一个刚刚从广东湛江带回来的马铃薯,引起了包括黑龙江省委书记王宪魁在内的代表们的极大兴趣。
    王宪魁多次插话,一次是让她介绍广东产马铃薯的质量和市场情况,二次是让她介绍延长马铃薯产业链的做法。单伟红如数家珍,现场还切开一个马铃薯,看是否会很快变色。
    事实上,望奎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单伟红堪称“首席服务员”。
    李亚文和张桂云在广东试种马铃薯成功后,大面积种植并没有马上做起来,瓶颈在于当地没有种植马铃薯的农业机械和喷灌设施。由于有关部门规定,合作社的农业机械和喷灌设施不能出省,这下可难住了李亚文,一直搁置了很长时间。
    后来,李亚文终于忍不住了,找到了时任望奎县长的单伟红。单伟红一听就坐不住了:“这么大的事你咋不早说!只要能带动种植业调整,带动农业创新,带动产业发展,咱都支持。”这一番话把李亚文乐坏了。单伟红又表态:“你们把事做好,体制上的事我来想办法。”
    在单伟红的鼓励和支持下,李亚文一下子发到广东省35台套大型农机具和6套大型喷灌设施,轰轰烈烈的大规模“北薯南种”正式开始了。
    与此同时,单伟红千方百计地拉长马铃薯产业链,再以这个产业链为依托,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她把自己的产业发展思路概括为“接二连三”。
    产业链的前端,是以科研力量为支撑的种薯、原种、原原种的延伸。2014年,单伟红请来了东北农业大学的马铃薯专家,争取到农业综合开发投资2000多万元,在县里成立了马铃薯科研所,同时也挖来了人才。
    “先是茎尖剥离,然后病毒检测、组培室扩繁生产脱毒苗、再到温室假植。”单伟红对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流程几乎倒背如流。“我们将建成全省最大的马铃薯实验室,以培育原原种薯。”很快,产业链的前端产品原原种就研制出来了。
    单伟红有时戏称自己是一个首席马铃薯“服务员”。在她的推动下,望奎县做了一个大胆的决策,把马铃薯科研所提供给龙薯联社使用,最近又请来了荷兰马铃薯专家,全力扶持龙薯联社研发新薯种,龙薯联社的种薯销量占比越来越高,单伟红预测,今年种薯销售收入肯定大大超过普通薯。
    望奎县原来有几个马铃薯加工企业,但基本属于初级加工和粗放经营,单伟红一直想改变这种现状。2015年,单伟红担任县委书记后,她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县里开建多个有拉动力的马铃薯加工产业,实现马铃薯产业链尾端的延长和价值链的提升。
    单伟红认识到,拉长马铃薯产业链就是拉动望奎县的扶贫工作。她和李亚文早已商定,要带领更多的贫困户去广东南种,实现精准脱贫的量质齐增。
    “国家已把马铃薯作为主粮,马铃薯产业将不断壮大,不仅能有效调整种植业结构,还能给农民增收再找一条出路。我们的探索,也将有助于让黑龙江省农民在未来的全国马铃薯市场上,抢占先机。”单伟红说。
    (本版稿件据新华社)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