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海明
好马配好鞍,良种配良方
核桃业是陕西陇县的一大大支柱产业,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由于种植管理方式粗放,“鸟种、天管、人收”,当地种核桃收益底下,导致农村土地闲置、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为了提高农民收入,陇县农业局聘请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刘朝斌及其团队,拟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的方式,让农民看到新技术是如何提高核桃产量的。来到陇县,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调查,刘朝斌发现许多农民都引进了新的核桃品种,但是所结的核桃却达不到该品种在原产地的产量。刘朝斌认为,“这就是没有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典型,良种需要配良方,好的品种对水分、营养的要求很高,可陇县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远达不到要求。陕西已知的核桃面积高达一千多亩,但就是‘见园不见果’,主要原因就是水肥缺乏,为了解决这一大问题,我们采用‘穴储肥水技术’。”
听起来颇为“高大上”的“穴储肥水技术”,成本却不到一元钱。这项技术只需将核桃树周围覆盖上黑色地膜,其次在地膜上面等距插入布满窟窿的塑料瓶,最后在地膜、塑料瓶下面打坑填草即可。采用这项技术每年可节水70%、节肥30%,可让农民更加省力、省钱。
“粗剪大剪”让剪枝不再费力气
解决了核桃树“喊渴”的问题,可如何让核桃果实结得多、人工修剪费力少,让农民花最少的金钱、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大的收益,又成了摆在刘朝斌团队面前的问题。面对这个最现实的问题,刘朝斌说:“我们采用拉枝技术,通过拉、拽等方式加大枝条角度,来延缓树枝生长势,以提高挂果率。”
在传统的核桃种植园里,核桃树枝干需要“精细修剪”,可在刘朝斌团队的示范园里,“粗剪大剪”却成了核桃枝修剪方式。刘朝斌介绍说,原先的精细修剪,人工成本很高,现在的粗剪方式,将行间枝条全部剪掉,遮光的骨干枝剪掉,其余枝条不动。这种方式十分节省人力。
陇县一核桃种植大户黄斌告诉记者,“这种‘省力化’粗剪方式的确简单、可行、操作性好,与其他同规模的园子比起来,效果非常明显,300亩园子前期投入100多万了,原先已经出现负债情形,可运用新技术后,今年已经达到收支平衡,明年就可以把以前的欠账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