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预制菜再次站上“风口浪尖”,关于预制菜的讨论引发广泛关注。9月15日,相关餐饮企业宣布将多款餐品改为门店现做。
这场从网络线上延伸到线下的全民讨论,无疑为消费者深化对预制菜的认知,以及促进保障食品安全起到推动作用。
让预制菜真正成为“阳光下的一盘菜”,还有哪些问题必须厘清?
什么是预制菜
“怎样才算预制菜”,是此次网上关于预制菜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
业内人士指出,此前预制菜的概念较为宽泛,即食、即热、即烹、即配四大类都被归为预制菜范畴。
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明确: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工作人员在预制菜生产流水线上作业。 哪些食品不属于预制菜
从菜肴属性看——
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不属于预制菜。
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比萨等主食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
此外,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预制菜定义中强调“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
加热是指将食品加热到可食用状态的过程,即针对已经预加工熟制的产品在食用前的简单复热。
熟制是指经炒、炸、烤、煮、蒸等将食品熟制的过程,即在预加工阶段并未完全熟制,需要彻底熟制后方可食用。
不经加热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凉拌菜不属于预制菜。
规定预制菜不添加防腐剂有何考虑
消费者(右)在生鲜市场挑选预制菜。 此前,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就《通知》有关情况答记者问时表示,预制菜虽经过工业化预制,但仍属于菜肴范畴,消费者在菜肴烹制过程中一般不添加防腐剂,规定预制菜中不添加防腐剂更加符合消费者期待。
食品添加剂“非必要不添加”“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使用量”已经逐步成为行业共识。预制菜通过冷冻、冷藏等贮存条件和杀菌后处理工艺,无使用防腐剂技术必要性。
不添加防腐剂符合预制菜风险管控要求。预制菜在生产、贮存、运输、销售过程中,对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有较高要求,应当加强全链条食品安全风险管控,不同类别预制菜应严格符合相应的冷冻冷藏等条件要求,以保障食品安全。
部分消费者对预制菜存在误解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教授厉曙光认为:“其实预制菜没大家想象中那么可怕,它是一个应时代需求而生的新业态。”厉曙光说,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白领、双职工家庭等群体对预制菜的需求显著上升。食品工厂或中央厨房通过标准化、流水化、规模化生产预制菜,不仅缩短了菜肴上桌的时间,更降低了获取菜肴的综合成本。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4850亿元,预计今年将突破6173亿元,其应用场景不断扩大,消费频次快速提升。
在厉曙光看来,部分消费者对预制菜存在一些误解,认为预制菜不健康、没营养,甚至存在安全隐患。他表示,不能因个别案例否定整个行业,预制菜本身与食品安全并无必然联系,公众应当理性区分,避免以偏概全。
预制菜未来如何发展
2023年,预制菜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明确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近两年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预制菜”也成为被多次提及的高频词。
“美国、日本等市场预制菜渗透率达60%以上,无需将预制菜视为洪水猛兽,关键是如何促进产业规范健康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说。
许光建建议,相关部门加快研究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为预制菜生产、运输、处理等全流程提供标准参照,明确规范预制菜食品安全要求;同时,鼓励相关企业在速冻锁鲜、真空包装、冷链运输等环节进行技术创新,持续提升预制菜品质。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开信息显示,根据协会了解,目前国家卫健委牵头的预制菜国家标准即将公开征求意见。协会将持续配合研究和完善行业标准体系,特别是预制菜在餐饮中的标识等方面,争取推动出台更清晰、更具操作性的指引。
促进预制菜实现良性发展,还需要加强行业监管力度。
此前,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曾表示,将督促企业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加强风险管控、严把原料关、严格食品添加剂使用,保障预制菜食品安全。同时,加强预制菜食品生产许可管理,组织开展预制菜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组织也应加强科普宣传,引导消费者建立对预制菜的科学认知,用理性的消费选择推动市场和行业不断进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王洪涛说。
(本版稿件由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董文兰 参考《人民日报》、新华社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