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侵蚀中的扬起、沉积和沙丘移动现象
扬起:在风沙区和丘陵盖沙区,风力常达到5—6级甚至7—8级以上,大风过境时会将地面的沙粒、土粒刮起,并随风搬运至远处。
沉积:被刮起的沙粒或土粒会在空中飘浮一段距离,随着风力逐渐减弱,这些沙粒和土粒便会逐步降落到地面。
沙丘移动:上述扬起、搬运与沉积过程共同作用,导致沙丘不断向顺风方向移动。在我国西北地区及长城沿线的风沙区,由于风多从西北方向吹来,沙丘多向东南方向移动,年移动距离为1—3米。通常,沙丘迎风面的坡度约为15°,背风面坡度约为35°,这一特征反映出沙粒沉落时的自然安息角约为35°。
水土流失易破坏地面完整性
水土流失中的沟蚀,是破坏地面完整性的“元凶”。以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例,许多地方的沟头每年平均前进约3米,将地面切割得支离破碎——从高空俯瞰,不少区域近一半的地面已变成沟壑。据对黄土丘陵区多个典型小流域的调查显示,每平方公里面积上的沟壑总长度可达3—5公里。我国南方的广东、江西、湖南等省境内,风化花岗岩地区的崩岗也存在类似破坏地面完整性的情况。而破坏地面完整性,正是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表现之一。
水土保持科普知识问答
问:黄河流域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我国首单淤地坝碳汇交易均出自陕西省,它们的具体实施地点分别是哪里?这两项交易对陕西省乃至全国的生态保护工作有何重要意义?
答:陕西省延安市薛张小流域碳汇交易是黄河流域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淤地坝碳汇交易是我国首单淤地坝碳汇交易。这两项交易积极探索了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推进提供了实践样本。
问:什么是水土保持林?
答:水土保持林是在水土流失地区营造的防护林,其核心作用包括调节地表径流、减少江河库塘的泥沙淤积、增加地表植被覆盖、防止土壤侵蚀、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高产稳产,同时保障交通、水利、水土保持等工程的安全。
问:人为水土流失的概念是啥?
答:人为水土流失,指人们在生产建设活动中,因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如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无序采矿等),从而引发水土流失的现象。
问:新的《水土保持法》规定,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水土保持规划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并在哪些方面予以扶持?
答:在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予以扶持。
问:新的《水土保持法》规定,依法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生产建设项目,其生产建设活动中排弃的砂、石、土、矸石、尾矿、废渣等应当综合利用;若不能综合利用、确需废弃的,应如何处理?
答:应当堆放在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专门存放地,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危害。
问:新的《水土保持法》规定,国家加强江河源头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的预防和治理工作,多渠道筹集资金,并将哪项制度纳入国家建立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答:将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纳入国家建立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