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南北垄变东西垄破解日光温室机械化难题
文章字数:1297

  日前,在辽宁省黑山县宝亮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日光温室内,一场由沈阳农业大学牵头的“设施蔬菜生产装备作业现场观摩培训会”举行。电动撒肥机、自走式起垄铺管覆膜复式作业机、移栽机等设备大显身手,展示了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全程机械化”的新图景,令辽宁、河北等地种植户大开眼界。
  宝亮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荣亮介绍,过去种黄瓜,采用传统“南北垄”模式,垄短,农机施展不开,起垄、栽苗全靠人工,劳作强度极大。如今采用新的种植模式,1.8米的垄距让农机能顺畅作业,整地移栽效率大幅提升,用工节省一半。
  辽宁是我国日光温室发源地,北方省份长期沿用“南北垄”模式。日光温室东西狭长,南北垄短,加上老旧棚室立柱多、肩高低、大门窄,致使农机“门难进、边难耕、头难掉”。数据显示,我国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平均机械化率仅35%,远低于大田粮油作物85%的机械化率。同时,东部地区设施蔬菜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高、效率低,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2012年起,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带领下,沈阳农业大学设施园艺团队着手攻克这一难题。团队成员、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科学家孙周平指出,核心在于打破“农艺”和“农机”脱节的局面,推动“农艺—农机—设施”深度融合。
  起初,团队提出将“南北垄”改为“东西垄”时,农户们担心挡光影响产量。为此,团队利用GroIMP开源软件搭建日光温室和番茄生长的3D虚拟仿真模型,模拟了7个北方地区日光温室内光环境。结果表明,冬季晴天时,东西垄番茄植株冠层截获的太阳辐射总量比南北垄提高5.3%;在11月到次年2月的弱光季,东西垄光截获量也始终高于南北垄。
  有了理论支撑后,团队确定1.8米为“黄金垄距”,0.8米垄宽种双行果菜,1米作业道方便小型农机作业。该参数适用于多种主流果菜,实现了“一垄多能”的农艺标准化,为后续标准化工作奠定基础。针对东西垄北侧行光照稍弱问题,团队研发“高光效组合拳”:后坡挂反光装置、采用南北行不等高栽培、选宜机化品种,有效提升北侧行光截获量。北票市种植户张国华试种后,番茄产量提高12%,商品果增加6%。
  考虑到日光温室空间有限,团队研发、选型了12类适配装备。如轨道式多功能平台车,沿作业道轨道移动,可用于整枝打叶、打药、运输果实,采收效率提高30%;电动三轮运输车解决“最后100米”运输难题;精量电动弥粉机省药20%;灭茬机实现残秧还田。同时,团队提出老旧日光温室宜机化设计要求,包括合理跨度、少立柱、提高肩高、设置“大小门”等,推动“农艺模式—农机装备—设施结构”融合与标准化,创建了全程轻简化与机械化生产体系。
  在北票市海丰高标准宜机化日光温室园区,300多个温室整齐排列,各项参数统一。这里的番茄从平地到采收实现全程轻简化和机械化,1个工人能管3个棚,省工超23%,越冬茬番茄亩产量比周边传统棚高17%。
  目前,“设施茄果类蔬菜机械化生产技术”“设施瓜类蔬菜轻简宜机化生产集成技术”先后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日光温室番茄全程宜机化生产技术”入选辽宁省主推技术。2018年以来,在相关项目支持下,日光温室蔬菜东西垄宜机化生产技术模式已在15个北方省区市示范推广,累计应用面积近2万亩,助力设施蔬菜产业转型升级。 (据《科技日报》)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