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李煜强
李省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研究员,从事蔬菜、瓜类、食用菌抗病育种栽培及其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的科研与推广工作30多年。为中国园艺学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发明协会、陕西省园艺学会、陕西省植物保护学会及陕西省发明协会会员,陕西省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植物保护岗位科学家,陕西省“三区人才”专家,陕西省、西安市及咸阳市农业科技特派员,杨凌示范区老年科教工作者协会副会长 9月4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研究员、杨凌示范区老年科教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李省印,以“科技赋能绿色种植,引领蔬菜产业新未来”为主题,通过中国农科新闻网直播间,线上开展《现代蔬菜高产优质生产技术》专题培训。
李省印表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消费已从“吃得饱”全面转向“吃得好、吃得健康”,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蔬菜的市场认可度持续攀升;而在周年供应需求下,反季节蔬菜的高附加值,也对生产端的稳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产业发展仍面临多重瓶颈:连作导致土传病害、病毒病频发,传统农药防治效果下降且易产生残留;高温、寒潮、暴雨等极端天气频发,打乱蔬菜正常生长节奏;劳动力、农资成本逐年上涨,挤压种植效益空间;加之环保政策趋严,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已成为必然趋势。
李省印指出,如何破解“抗病、优质、稳产、高产”之间的矛盾,实现四者协同统一,已成为新时代蔬菜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好土育好苗,根深叶才茂”,土壤健康是蔬菜优质高产的根本前提。李省印经过多年蔬菜栽培研究认为:“脱离土壤改良谈蔬菜增产,本质上是‘竭泽而渔’,只有让土壤保持良好的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环境,才能为蔬菜生长提供持续动力。”基于这一理念,健康土壤培育与科学施肥技术需重点关注以下两方面。
土壤健康管理:从“治病”转向“防病”
土壤检测先行:定期开展土壤理化指标(pH值、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和微生物区系检测,明确土壤短板,避免盲目改良,实现“对症下药”。
攻克连作障碍:连作是土传病害高发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三大技术破解。
一是科学轮作倒茬,如茄科蔬菜与禾本科、瓜类与葱蒜类作物轮换,打破病原菌生存循环;二是绿色土壤消毒,推广石灰氮太阳能高温消毒、芥菜类作物还田生物熏蒸、蒸汽消毒等技术,减少化学熏蒸使用;三是补充微生物菌剂与有机肥,施用含木霉菌、芽孢杆菌的菌剂,抑制病原菌繁殖,同时改良土壤团粒结构,提升保水保肥能力。
科学施肥技术:从“粗放”走向“精准”
在土壤健康基础上,科学施肥是为蔬菜“精准供能”的关键。李省印认为,种植户可以通过三方面工作实现科学施肥目标。
精准配方:根据土壤检测结果、目标产量及作物需肥规律(如茄果类蔬菜喜钾、叶菜类蔬菜喜氮)制定施肥方案,做到“缺什么补什么”,避免养分浪费。
均衡补充:重视有机肥作为底肥的基础作用,同时补充钙、镁、硼、锌等中微量元素,防止因偏施氮肥导致的植株徒长、品质下降问题。
高效施用: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滴灌系统实现肥水同步供应,做到少量多次、精准直达根系,肥料利用率可提升30%以上,还能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板结。
蔬菜病害是影响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威胁,构建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IPM)”为核心的绿色植保体系,是实现抗病稳产的关键。蔬菜抗病防控不能依赖单一技术,要以增强作物自身免疫力为核心,结合环境调控、生物防治等手段,形成“立体防线”。
李省印提醒,菜农一定要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从源头降低病害风险,尤其应选用抗(耐)病毒病、霜霉病、枯萎病的优良品种,减少病害发生概率。
设施栽培中,环境调控对于病害防控至关重要,需要重点把控温、湿、光三大要素。
温度上,避免低温高湿(易诱发灰霉病)和高温高湿(易诱发霜霉病、疫病);湿度上,通过膜下滴灌、合理通风、棚室全覆盖地膜、使用除湿机等措施,将空气湿度控制在80%以下;光照上,保持棚膜清洁,必要时使用转光膜、补光灯,增强植株长势,提升抗逆能力。
李省印强调,要优先采用生物与物理防治,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生物防治方面,可释放丽蚜小蜂防治白粉虱、捕食螨防治红蜘蛛,利用天敌昆虫实现“以虫治虫”;也可施用多抗霉素、春雷霉素、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源农药,高效低毒且无残留,符合绿色生产要求。
物理防治方面,可在棚室通风口和门口设置40—60目防虫网,阻隔蚜虫、粉虱等害虫;悬挂黄板诱杀蚜虫、粉虱,蓝板诱杀蓟马;安装杀虫灯诱杀鳞翅目趋光性害虫,或使用性信息素干扰害虫交配,从源头减少虫口基数。
李省印进一步补充,若需使用化学农药,需严格遵循“精准诊断、适时用药、轮换用药、安全间隔”原则。先正确识别病害,选择对症药剂;在病害发生初期用药,提升防治效果;避免连续使用同一作用机制的药剂,防止害虫或病原菌产生抗药性;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优先选择低毒、低残留农药,确保蔬菜食用安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蔬菜种植将向更绿色、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发展。李省印表示,依靠科技赋能绿色种植,构建系统化的生产技术体系,已成为破解蔬菜产业难题、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