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每亩增收200公斤! 这片玉米田缘何增密又增产
文章字数:1016
  初秋的内蒙古通辽市,一望无际的玉米地犹如广袤的绿色海洋,植株整齐挺拔,在微风中泛起层层绿浪。与过去不同的是,这片“海洋”比以往更为浓密——每亩地足足有6000到7000株玉米,而传统种植仅为4000余株。
  8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作科所”)与通辽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促单产提升观摩活动。作科所研究员李少昆来到田边介绍:“增密后,每亩有效增穗2000余个,至少增产200公斤!”
  玉米为何越种越密?高密度又如何保证高产?记者走进位于科尔沁区钱家店镇的玉米“四良融合”百万亩吨粮示范区,一探究竟。
  实现高产,良种是第一步。
  “茎腐病堪称玉米的‘癌症’。”作科所研究员王天宇介绍,为解决玉米倒伏、空秆、小穗、抗逆性差等问题,团队开展了长达20余年的育种攻关。他进一步说明,团队利用表型与基因型精准鉴定评价技术,从1万余份国内外代表性材料中筛选出300余份优异种质,采用现代快速育种手段,最终培育出“中玉303”等一系列绿色高产稳产品种。
  活动当天,尽管一块示范田刚遭遇过涝情,但眼前的玉米依旧挺拔整齐、未见倒伏。“该品种株型紧凑,根系发达,不仅抗茎腐病,还对干旱、高温、渍涝等逆境有较强的耐受性,为提升种植密度奠定了基础。”王天宇说。
  这片玉米由汇民盛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种植,负责人邵长顺告诉记者,他承包的2000亩土地中,有300亩采用了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他满意地表示:“自从2019年与作科所的专家合作,玉米产量一年比一年高,亩产从原来的1500斤提高到现在的2200斤至2300斤,收成好的时候能达到2500斤!”
  剥开玉米苞叶,籽粒金黄饱满。李少昆介绍,玉米长势整齐,灌浆后叶片仍保持翠绿,除了依托优异的品种,更离不开技术的标准化实施。在田间,十项关键技术的应用,揭开了密植也能增产的奥秘。
  密植玉米是否意味着可以无限增加密度?李少昆解释,并非如此,而是需要根据地力条件、光照条件、灌溉条件等确定科学合理的密度。在钱家店镇示范区,通过科学评估,最终确定每亩增加2500株—3000株。与此同时,玉米行距优化为“窄行40厘米+宽行80厘米”,既保障了通风透光,又为机械作业预留出空间。此外,播种时采用导航机械播种,确保植株整齐度;播种后采取“滴水齐苗”技术,通过少量滴水保证玉米苗同时萌发,让玉米如同孪生兄弟般齐整;生长期依托滴灌系统精准施肥6次,实现水肥按需、按产定量高效供应;另有种子精准包衣、机收减损、高质量整地、病虫害防控一喷多促等技术,共同为玉米生长保驾护航。 (据《农民日报》)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