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土地是万物生长的根基,水是生命存续的命脉,而水土保持,正是守护这两大资源的“生态防线”,更是关乎每个人的饭碗、饮水、呼吸的“民生大事”。
陕西省水利厅与《农业科技报》联合推出“水土保持科普知识”专栏,将定期发布水土保持科普内容及知识问答。希望通过这一专栏,让更多公众从认识水土流失危害,到掌握防护方法,再到主动参与保护行动——每个微小行动,都是在为土地“留住养分”,为河流“留住清澈”。
一、水土保持科普知识
水土流失的形成与危害
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土壤和水分。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地面的水和土离开原有位置,流失到较低区域,再经坡面、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不利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不利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地面坡度陡峭、土体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缺乏林草等植被覆盖;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则有: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过度放牧、开矿及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水土流失对当地及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均造成极大危害。它破坏地面完整性、降低土壤肥力,导致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同时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发展,造成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流失是我国
头号环境问题
我国环境问题多样,如城市空气污染、河流水质污染、工业废水废气废渣(“三废”)污染等,但分布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是水土流失。我国山区、丘陵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3,大部分区域存在水土流失问题。据2000年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采用先进遥感技术调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0%。
水土流失不仅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条件、导致群众生活贫困,还会给下游江河带来严重的洪水泥沙危害——洪水淹没区域无论城镇还是农村,人民生命财产都会遭受重大损失。此外,泥沙淤积在湖泊、水库、河床,对全国国民经济建设造成的危害更为深远,且全国各省(区)均不同程度存在这一问题。因此,水土流失是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
二、水土保持科普知识问答
问:新修订后的《水土保持法》共有几章、多少条?
答:共7章,60条。
问:新修订后的《水土保持法》确定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是什么?
答: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
问:靠自然形成一厘米的表土层,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答:大约需要200年到400年。
问:水土流失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泥石流五种类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