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晨,在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镇楠木村的凤凰山种猪场内,一场无人化巡检正有序开展。履带机器人沿通道平稳滑行,闪烁的传感器宛如“蓝眼睛”,扫过一排排膘肥体壮的种猪。远处办公区里,生产负责人吴江江轻点鼠标,电脑屏幕随即呈现整个猪场的实时动态——温度曲线、采食数据、健康预警等信息一览无余。
机器人“猪倌”上岗人力成本降六成
走进凤凰山种猪场,传统猪舍常见的潮湿与异味不见踪影。分娩舍内,恒温控制的产床整齐排列,洁净程度堪比“猪界月子中心”。
头顶上方,白色滑轨机器人静静移动,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实时捕捉每头猪的活动轨迹;地面之上,履带机器人像贴心护士般穿梭其间,借助红外热成像与视觉识别技术,实现精准“猪脸识别”。这两类机器人24小时不间断在岗,悄然记录“猪妈妈”与“猪宝宝”的声音、体温、进食行为。一旦发现某头猪出现采食减少或体温异常的情况,系统会瞬间触发预警,工作人员随即开展检测,将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
“这两个‘搭档’可是我们的得力助手。”吴江江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介绍,滑轨巡检机器人负责群体监测,通过多光谱成像技术分析猪群活跃度;履带巡检机器人专攻个体管理,能识别猪的采食量、卧躺姿势等细节。
智能化手段为养猪效率带来质变:全场6000头能繁母猪加1000余头后备猪,仅需25人管理;而在传统养殖模式下,同等规模的猪场至少需要80名工人。“以前人工巡查一圈要两个半小时,现在依靠机器人巡检和AI分析,10分钟就能掌握全场动态。”吴江江说,智能饲喂器还实现了从“大锅饭”到“定制餐”的转变,每头猪的进食量、营养需求都被精准记录,仔猪断奶体重因此提高0.8公斤。
从“凭经验”到“看数据”AI重新定义规模化养猪
在出猪房内,“AI通道”正泛着幽幽绿光,635头圆滚滚的仔猪依次通过计数廊道,扫描仪瞬间完成数量统计。“这是今天要发往雁江代养场的仔猪。”吴江江一边介绍,一边点开集团管理系统。存栏结构、生长曲线、疫病风险等关键数据实时呈现、一目了然。这套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管理平台,让整个种猪场的运营状况真正实现“一屏掌控”。他补充道:“我们每周平均出栏5批仔猪,月均出栏量在1.4万—1.5万头之间。”
“以前养猪好不好,全凭老经验判断;现在则是数据说了算。”吴江江感慨,智慧养殖体系建成后,猪场生产效率提升10%、人工成本降低20%、人均饲养母猪头数提升至250头,疫病发生率也大幅下降。 (据《四川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