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高温多雨,是食用菌病虫害的高发期,其中病害以食用菌腐烂病、黄斑病等较为严重;虫害则以“菌蛆”为害最甚,这是食用菌菇蝇或菇蚊的幼虫,也是菌农对其的俗称。食用菌在栽培过程中难免遭遇各类病虫害,若提前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可大幅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
优选品种:选择抗病、抗虫性强的食用菌品种,从基础上减少病虫侵害风险。
选址把关:挑选周边环境清洁卫生的场地作为栽培区,减少病原菌与虫源基数,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
规范基料处理:采用熟料栽培或二次发酵技术,彻底杀灭培养料中的病原菌与虫卵,确保基料无病虫隐患。
优化接种与发菌管理:严格执行菌包无菌接种流程,控制适宜温度促进菌丝生长,培育健壮菌丝体,提升食用菌自身的抗病、抗虫能力。
调控出菇环境:出菇期精准控制温湿度,为食用菌子实体快速生长创造适宜条件,增强植株抗逆性。
保持场地干爽通风:确保出菇期地面无积水,喷水后及时通风,避免菇蝇、菇蚊等成虫在棚内产卵。
及时清理残体:出菇后按时采收,采收完毕后彻底清理菌袋口的残菇、小菇及菇柄,并将落地的废料移出菇棚,保持棚内清洁,切断病虫滋生与传播途径。
间歇期预防性用药:在出菇间歇期,可喷施药剂进行预防,如向菇棚喷洒500倍液的克霉灵或绿霉净水溶液(杀菌剂),或2000倍液的敌杀死(杀虫剂),杀灭棚内残存的病原菌与成虫,提前阻断病虫害发生。 (刘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