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浩轩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革委
8月,陕西省紫阳县瓦庙镇洙溪河畔的鱼塘格外热闹。养殖户孙久材麻利收网,银鳞鲈鱼、修长鸭嘴鲟在网中跃动。“这网鸭嘴鲟平均每条3斤多,按去年25元/斤算,单条能卖70多元!”孙久材说道。在瓦庙镇,这条生态鱼正带着乡亲们蹚出“水里掘金、岸上致富”的共富路。
瓦庙镇水产养殖的优势,在于“天生丽质”。洙溪河穿镇而过,水质清澈甘洌且富硒——这种“生命的火种”让水产品自带“健康光环”。2018年,孙久材看中这片好水,投资1600万元在堰塘村建起养殖场,从南方引进鸭嘴鲟苗试养。“起初怕鱼苗不适应,没成想富硒水成了‘天然营养液’,鸭嘴鲟成活率达90%,肉质还比原产地更细嫩。”他回忆道。
如今,孙久材的养殖场已从单一品种,扩展到鲟鱼、鲈鱼、鲤鱼、草鱼“四大家鱼”,15亩鱼塘年产鲜鱼超15万斤。这些富硒水产品不仅占据安康本地市场,还经冷链车远销重庆、西安、山东等地,成了餐桌上的“抢手货”。
在瓦庙镇,生态鱼的价值远不止“卖鱼钱”。镇政府创新推出“一水带多业”循环模式:养殖场尾水经处理后,用来灌溉中药材基地和富硒猕猴桃园;农作物秸秆则加工成鱼饲料,实现“废料变资源、循环促增收”。
“这套模式让饲料成本降低近30%,中药材优质品率反倒提升15%。”该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杨林算了一笔协同账:堰塘村的15亩养殖场,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天麻、厚朴等中药材500余亩,培育千亩猕猴桃采摘园1个,还催生1家“全鱼宴”农家乐。养殖户除卖鱼收入外,还能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等方式获得多重收益。目前瓦庙镇水产养殖总量达40万尾,年预计产量超15万斤,产值突破400万元。
“下一步,我们要引进更多优质品种,建标准化养殖基地,还要打造‘瓦庙富硒鱼’品牌。”孙久材规划道。而该镇的发展蓝图更清晰:强化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保障,推动水产养殖与中药材、猕猴桃等特优产业协同发展,让“一条鱼”带动“一片产业”,让“一汪水”滋养“一方百姓”。